为了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体验高科技与历史文化的融合,11月15日高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淮安方特“东方欲晓”乐园进行研学实践活动。
淮安方特将大量的现代科技元素大胆地融入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中,让同学们在研学活动中,既体验到现代科技带来的震撼场景,又感受到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在大型多媒体表演剧场上演的是剧目《圆明园》。多台不同形态的超大LED巨幕、投影与真人结合表演,亦真亦幻地演绎出“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等旷世美景,然后画风突变,再现“火烧圆明园”那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画面。劫灰飞尽,心犹震颤,圆明园犹如一座警钟,时刻提醒所有人:落后就要挨打!沉浸式的体验让同学们产生更深刻的领悟和思考。
在《飞翔》演示厅,同学们佩戴4D眼镜,坐在特制的座椅上,“零距离”欣赏三峡大坝、大兴机场等超级工程,感受新中国飞速发展带来的辉煌成就。在真切而震撼的视觉体验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神奇,更感受到了我国一代代航天人“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的奋勇争先精神和时代魄力。
《致远·致远》剧目,集数字虚拟影像场景、大型全程可控动感轨道船等技术于一身,将同学们拉回到一个世纪前的甲午海战现场。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致远”号从诞生到沉没的传奇历程,“亲历”了甲午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一睹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风采,领略了中国海洋事业百年发展的伟大历程,更感受到了传承百年经久不灭的“致远”精神: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每一个人都要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
4D Dark Ride剧目《铁道游击》中,同学们穿越时空,回到热血报国的战争年代,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跟随铁道游击队员们一起夺火车、炸桥梁,感受保家卫国的热血激情。铁道游击队“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精神,让同学们深受鼓舞。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是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深厚滋养。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同学们传承红色火种,点燃科技创新引擎,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展现青年的担当与作为,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
《致远·致远》采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再现了甲午海战中的壮烈一幕——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作战直至沉没牺牲的情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仿佛被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氛围和将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特别是当“致远舰”冲向敌舰的那一瞬间,全场灯光骤暗,激昂的音乐和震撼的动态效果,让整个剧场都在颤抖,令人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这场表演不仅真实还原了历史,更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面对困难与挑战唯有勇往直前、舍身忘死。“致远舰”虽败犹荣,它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追求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
《致远·致远》也引发了我们对个人责任与使命的深入思考。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我们都应当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为了理想与信念不懈奋斗,绝不轻言放弃。
总之,《致远·致远》不仅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艺术盛宴,更是一堂意义深远的历史教育课。
踏入淮安方特观看《岁月如歌》,仿若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
整个演出以极具感染力的表现方式,将红色岁月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激昂的革命年代,一个个热血青年为了理想信念,义无反顾投身战斗,他们坚定的眼神、无畏的身姿,仿佛跨越时空在诉说着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由解放的渴望。这是红色精神最初的闪耀,是无数先辈们用生命点燃的希望之火。
随着演出的推进,又呈现了建设新中国时期的画面。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却怀着满腔热忱,齐心协力为国家的繁荣添砖加瓦。那种众志成城、不怕困难的劲头,正是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的传承,它激励着人们克服重重阻碍,向着美好的新生活奋进。
而到了如今的新时代,画面里处处彰显着国家的蓬勃发展与强大,这是在红色精神一路指引下取得的辉煌成果。
《岁月如歌》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的享受,更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红色教育课。它让我们深深铭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以及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们不懈努力换来的。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让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岁月的长河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红色篇章。
高二(16)班 张睿明
淮安方特是一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公园,以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为背景,结合红色主题项目和特色景观,演绎中华民族寻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近现代历史,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红色旅游新体验”。
“东方欲晓”具有红色教育的意义。从圆明园的一炬火把开始,从“致远号”冲向硝烟开始,我们义无反顾地艰难前行。星星之火燎原,中华民族崛起,大国重器,工匠精神……一路走来,岁月如歌;飞翔远方,鹰击长空,每一步都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钟山风雨起苍黄,金秋十月收穗忙。圆明一炬救国梦,致远致远耀国光。
巾帼横须发冲冠,岁月如歌梦殇殇。鹰击长空凌云志,东方欲晓主沉浮。
【供 稿】|屈海玲
【编 辑】|颜真卿
【初 审】|施月琴
【复 审】|吴 鹏
【终 审】|樊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