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
整体感知:
丁立梅的这篇《菊有黄花》,描绘了秋天菊花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菊花的深厚情感。文章中还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与菊花的亲密接触,以及家人使用菊花制作枕头的传统。最后,作者在现代的街头再次遇见菊花,感受到了菊花的温暖和秋天的记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传统和童年记忆的怀念,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菊花不仅是秋天的象征,也是作者心中美好记忆的载体。
段落结构:
第一段:开篇引入
描述了秋天的景象,通过秋雨和秋风引出菊花的开放,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秋季氛围。
第二段:篱笆外的菊花
讲述了菊花在篱笆外的经典形象,强调了这种形象在诗歌中的普遍性,以及陶渊明诗句对菊花文化意义的影响。
第三段:野菊花的描写
描述了作者熟悉的野菊花,它们在河畔、沟边、田埂旁自由生长,展现了一种更加自然和随意的美。
第四段:乡人与菊花的关系
描述了乡人对菊花的平常态度,以及菊花与乡人生活的和谐共存,同时通过小孩子与菊花的互动,展现了菊花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第五段:童年记忆与菊花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与菊花的亲密接触,以及菊花在童年游戏中的作用,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第六段:菊花的实用价值
描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如制作菊花枕治疗头痛,体现了菊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
第七段:现代生活中的菊花
作者在现代的街头再次遇见菊花,对比了现代生活中的菊花与童年记忆中的菊花,表达了对传统和自然美的怀念。
第八段:结尾
以购买菊花和对菊花温暖的记忆作为结尾,强调了菊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每个段落都围绕着菊花这一主题,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情感体验,展现了菊花在自然、文化、个人记忆和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原文
菊有黄花
丁立梅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不会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地盛开着。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人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摘了它们晒,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这事。
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街,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千娇百媚。却还是喜欢黄色。《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得,菊花最地道的颜色,是黄色。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