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散文|刘亮程:阿格村夜晚

乐活   2024-10-23 06:01   四川  


一、文章的立意

本文通过对阿格村夜晚和白天场景的描写,展现了维吾尔族村落独特的风情和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同时表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感和不可通约性,引发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思考。

二、文章结构

1. 开头描绘阿格村夜晚的景象,包括木头味道、路边的白杨木、维吾尔族孩子和女孩等,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2. 中间部分描写再次见到村民们在白天的场景,他们坐在白杨树下等待,表现出他们看似悠闲却又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
3. 结尾强调作者感受到的文化之间的遥远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的不可跨越性。

三、写作手法

1. 细节描写:如对红衣裙女孩的描写“细细的腰身,半高个子,扭头朝汽车望一眼,脸圆圆的,眼睛黑黑”,生动地展现了女孩的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2. 环境烘托:通过对阿格村夜晚的浓黑、白杨木、星空等环境的描写,以及白天白热的阳光、麦田等的描写,烘托出不同的氛围,反映出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和心境。
3. 对比手法:白天与夜晚的对比,突出了不同时间村落的不同状态;作者与村民的对比,体现了文化之间的距离。

四、段落分析

1. 第一段(阿格村夜晚):
      描述进村时的黑暗和木头味道,展现出阿格村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描写路边的白杨木和维吾尔族孩子、女孩,暗示了村民们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强调夜晚的浓黑和星光下的模糊,营造出神秘、未知的氛围,为后文表达文化的不可知性做铺垫。
2. 第二段(再次看见他们):
      呈现村民们在白天的状态,满脸胡须、手拿镰刀坐在白杨树下等待,表现出他们的悠闲和对生活的从容。通过描述他们对麦子收成等看似不在意的态度,反映出他们独特的生活观念。强调作者与村民之间的隔阂,通过对乡政府办公室场景的描写,暗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点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3. 第三段(结尾):
     总结作者对阿格村文化的感受,强调文化之间的遥远距离。用夜晚的宁静和星空的高远进一步烘托这种距离感,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难以跨越。

五、金句

1. “阿格村的空气布满浓浓的木头味道,仿佛那些白杨树晒了整天的太阳后打出一连串饱嗝。”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杨树赋予人的行为,使读者对阿格村的自然环境有更生动的感受。
2. “一朵暗处的花朵,她的美丽向更暗处开放,直至凋谢。”
     比喻红衣裙女孩的美丽在暗处绽放,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女孩的神秘和生命的短暂,也象征着阿格村文化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
3. “我们想接近时,就会感受到那些不可交换的言辞与言辞之间,手与手、眼睛与眼睛、呼吸与呼吸之间,横隔着无数个我们看不清的遥远夜晚。”
      深刻地表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形象地描绘出即使努力接近,也无法跨越的文化距离。


本文的几点思考:

      1.时间与生命的思考角度:夜晚与时间的隐喻:夜晚在文中具有浓厚的隐喻意义,它代表着一种神秘的、未知的时间维度。阿格村的夜晚浓得像酽茶,人们在黑暗中度过漫长的时光,这种黑暗和寂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而缓慢。作者在夜晚中看到的维吾尔族孩子,他们在暗处成长,仿佛时间在他们身上悄然流淌,但他们的未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对夜晚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强调了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和珍贵。
      2.生命的传承与延续:文章中提到了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和传统,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无论是他们坐在白杨树下的等待,还是对土地和家园的坚守,都体现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村落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时间的沉淀下得以保留,这种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让人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3.行为与观念的差异体现:文中描述了阿格村村民的一些行为和生活态度,比如他们在路边的白杨树下闲坐,手握镰刀等待麦子成熟,对毛驴的草、孩子的衣食等看似不那么急切关注。这与外界普遍追求效率、注重物质积累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作者作为一个外来者,对这些差异有着明显的感受,这种差异的呈现引发读者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思考,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4.交流障碍背后的文化隔阂:语言不通是作者与村民之间交流的一个障碍,这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象征着不同文化之间难以跨越的隔阂。例如文中提到“我们想接近时,就会感受到那些不可交换的言辞与言辞之间……横隔着无数个我们看不清的遥远夜晚”,说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沟通的困难,即使有交流的意愿,也难以真正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从而凸显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距离感。


阿格村夜晚

刘亮程


阿格村的空气布满浓浓的木头味道,仿佛那些白杨树晒了整天的太阳后打出一连串饱嗝。我们进村时天已经黑了一阵,村子里没电。在汽车的灯光里看见路边摆着剥了皮的白杨木,一摞一摞的,紧靠着林带。不时看见几个维吾尔族男孩坐在木头上,车灯扫过后他们又回到夜色中。看见一个穿红衣裙的女孩,跑过马路捡一样东西,又借着车灯跑回来。细细的腰身,半高个子,扭头朝汽车望一眼,脸圆圆的,眼睛黑黑,似乎这个晚上一过,她就会长大。我们再不会见到她。一朵暗处的花朵,她的美丽向更暗处开放,直至凋谢。还有那些在木头上玩耍的孩子,说着我们不明白的话语,暗暗地成长。我们不了解他们今天的晚上,就不会知道他们的明天。村子里没一点儿光明,夜浓得跟酽茶一样。头顶远远的星光照着他们,在白杨树哗哗的响声里,模糊、喑哑,看不清彼此,相互隐匿又心明无误。前半夜里说着后半生的事情,后半夜全是自己记不清的梦。我们只是偶然路经,在车灯的一晃中看见那些维吾尔族的童年身影,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聚在那里,又会在什么时候,悄然地散去。


再次看见他们是在另一天下午。他们或躺或坐在路边的白杨树下,满脸胡须,手里拿着镰刀。我们站在另一排白杨树下,隔着白热的阳光,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麦子长在身后的田野里,眼看要黄熟了,又好像还得些日子。他们手握镰刀,一天天地坐在那里等。对面是乡政府办公室。他们说着话,眼睛斜视着乡政府大门。我们进去办事,喝几杯茶出来他们还在那里。书记的小车出去上一趟县城又回来他们还在那里。这一任乡长下台后一任上台他们还坐在那里。我们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一人一亩地的麦子,对这些维吾尔族壮汉来说显然不是件大事。毛驴的草和孩子的衣食也似乎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尽管地里的收成刚刚够吃饱肚子。除了老婆孩子和一头听话的毛驴,其余全部家产就只是房前屋后的白杨树了。那是另一层天空,白天绿荫覆盖,夜晚撑高月色,让哗哗的树叶声,带着一两句突兀的驴鸣狗吠,荡远又回来。就是那样的夜晚使我们之间变得遥远、陌生。白天我们有时走过去,跟他们一一握手,生疏地问答几句,用我们或他们的语言。我们想接近时,就会感受到那些不可交换的言辞与言辞之间,手与手、眼睛与眼睛、呼呼与呼吸之间,横隔着无数个我们看不清的遥远夜晚。在那些长夜里,他们坐在白杨树下,村子里没有灯光,偶尔的驴叫声打破暗夜的宁静。在更暗的夜里他们聚在树梢上面的高远星空,东一片西一片,发着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微弱光明。我们再不会走过去,伸出手。那是一种永远的远,对于我们。

享读
每天一篇美文,读心读世读自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