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每晚·瑾山月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导演威廉·乔伊斯创作过一个著名动画短片《神奇飞书》。
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演绎出了书对一个人的影响。
当人们有书可读,世界五彩斑斓,精彩纷呈。
可一旦没了书,人类的生活就像遭遇了一场浩劫,陷入无尽的黑暗。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读书,可以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
你和书的关系,就是你和世界的关系。
1
哲学家陈嘉映回忆起在美国求学的日子,最令他津津乐道的是学校每年举办的旧书特卖会。
每当那时,他会一大早挤在门口排队,伸着脖子看向卖场里的几千本书。
等一开门,大伙就一窝蜂式地跑进去,见书就拿,文学、艺术、建筑、宗教……
陈嘉映也是如此,什么书都想看,什么内容都好奇。
他说:
在当时读书几乎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但远不止于知识,我们靠读书保持自己的精神高度,靠读书来抵制愚昧,寻找真理。
他读全球历史,穿越到两千年前,游览中东古迹和美洲丛林,见证宇宙大爆炸的奇观,探索双螺旋结构的奥秘……
陈嘉映在书海中难以自拔,时至今日他都保留着阅读的习惯。
他不止一次坦言,是读书剔除了自己的无知与浅陋。
罗翔老师有个说法很形象,他说:人这一生,用柏拉图的比喻,就是走出洞穴。
人们希望看到火光,期待有一种力量带着自己探索。
而读书,就是那道光束,那股力量。
它让我们走出时代的偏见,走出自身的狭隘,不至于活在浑浑噩噩之中。
住在逼仄的出租屋,翻开地图册的那一刻,你已经踏上了去往远方的路;
每天忙不迭地工作,开启睡前阅读的那一秒,你已经打开了另一种人生;
学习机会少之又少,但书本这位最好的老师,却将几千年的人类智慧倾囊相授。
不读书的人,受困于时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尽是鸡毛蒜皮。
只有谦卑地阅读,大千世界的广袤才会慷慨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董宇辉做直播前,不过是个毫不起眼的英语老师。
但他的业余时间除了备课,几乎全都用来读书。
后来他能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离不开书籍赐予他的才学与见闻。
一个天才,拥有聪颖的智慧,用尽毕生的精力,只能留下8-10本书。我们普通人,花几百块就能读到他们一辈子的精华。这世上没有比这更值的事情了。
如果说这世上有医愚的灵丹妙药,那一定是读书。
2
学者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读书越多,越能体察他人的处境,接纳彼此的差异,进而颐养出一颗温和又宽容的心。
作家萧红成长于东北偏僻又贫穷的村落,目睹过太多“人吃人”的惨剧。
在那个名叫呼兰河的小城里,有传不完的流言蜚语,数不清的冷眼旁观,还有令人不敢直视,却又无法躲避的底层倾轧。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令萧红忍不住疑惑:人生下来难道就是为了害人,为了受罪?
她像钻了牛角尖一样地苦思冥想,结果越想越绝望,搞得自己满身戾气。
1920年夏天,萧红进入龙王庙小学上学,第一次接触到书本。
只看了几本课外书,便对阅读萌生了持久的热爱。
在哈尔滨女子一中学习时,萧红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读鲁迅。
她看《狂人日记》,明白了太多人伦悲剧都是时代的产物;她看《祝福》,明白了人性本就复杂幽暗。
再后来,她涉猎外国文学,《西洋文学史话》、《荷马史诗》、《奥德赛》、《圣经》、《猎人笔记》……令她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渐渐地她不再愤怒,而是怀揣着对世界的理解,对人和人性有了更大的包容。
成名后,曾有人问她“是否在文学上有天赋”。
萧红笑着摇摇头说:“只不过是多读了一些书籍罢了,是读书令我对一切的理解更透彻。”
关于这点,当代学者梁永安也深有体会。
他坦言,自己年轻时不懂人性,像个愣头青一样,看谁都有毛病。
后来,他读高尔基的《在人间》,跟随主人公阿廖沙的脚步在书里四处流浪。
他认识了厨师、锅炉工、歌女、仆人、面包师……形形色色的人中,有的粗鄙,有的邪恶,有的勇敢,有的善良。
看完《在人间》,梁永安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就像书里的人一样,大家都在自己的命运中挣扎,都是可以被感知、被理解的。
吴军老师说:读书的意义,在于理解他人。
读书识人,先读书,再识人,不读书,不知人。
读书解惑,解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生之惑,还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误会。
3
1986年的某个冬夜,还是牙医的余华从县卫生所下班回家。
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的工作,他感觉百无聊赖。
而挥之不去又无法实现的“文学梦”,又令他倍感苦闷。
无聊之际,他随手翻开书桌上的一本卡夫卡。
不知不觉便沉浸在卡夫卡笔下的荒诞故事中。
他越看越兴奋,忽然一股灵感,像电光般,在脑海里闪现。
他立马合上书,拿出纸笔,连夜下了荒诞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二天天刚亮,他就投给了《北京文学》杂志社。
一连几天的焦灼等待,终于等来主编的好消息——小说稍加修改,就可以发表。
就这样,余华弃医从文正式开启了他在文学上的远行。
后来一次访谈上,余华念及此事仍感慨道:
“读书的好处,就是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让我知道自己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很宽广的。但这个前提就是这本书一定要跟你相遇,一种阅读和一本书的相遇,有时候也是一种缘份。”
就像他与卡夫卡的相遇,不仅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更给了他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契机。
读书是漫漫长路上的苦苦求索,却也是抵达自我的最佳路径。
它帮我们找到散落在人间的灵魂,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获得重生。
纪实类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中,博主房琪问苏童:
今天我们很多人通过刷短视频,就能获得零碎的知识。这与读书的区别在哪里呢?
苏童回答说:总要有一本书,去引导你进入内心的生活。
书,不仅仅是我们看向世界的窗口,更是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
看小说里的百态人生,就会明白自己日子里的不顺意、不完美,其实再寻常不过;
看历史的风云跌宕,也会顿生“人生如逆旅我亦如行人”的感慨,平复了焦虑与迷茫;
那些镌刻在书中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嬉笑怒骂,总有一处,与你心心相印。
你看了看书,就像树看了看自己的叶子。
看书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字里行间全是自己的影子。
那每一行字,每一个故事,与你不期而遇,却全是为你而来。
▽
贾平凹说:
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能有自知之明。
无知的人,从书里获得智慧;愁苦的人,从书里寻找慰藉。
而每个彷徨又不知所措的时刻,书又把我们领入内心幽秘的深处。
开卷有益,在行万里路之前,不如先读万卷书。
点个在看,书里的每一行字,都是你走向世界的路,与朋友们共勉。
- End -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