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优化人口结构,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每家每户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也导致一个现象是,绝大多数70后,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加,养老问题成为了70后的首要问题。
然而,70后的子女如今正是二三十岁的年纪,他们要么忙着打拼事业,要么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没有时间精力来照顾已经渐渐年迈的父母。
对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来说,可以分担父母养老的压力。但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子女要承担起两个老人的生活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70后的养老不能只靠孩子,而是要自己早做打算。
如果你也是只有一个孩子的70后,为了安度晚年,要逼自己尽早完成这3件事。
摆脱“共生关系”
除了一些高知行业之外,社会上几乎没有为五十岁以上的人提供的岗位。也就是说,人一过五十,就大概率只能凭借着年轻时的积蓄过日子。
这时候,身上有一定的存款就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中国式父母总有一个误区,总是想为孩子铺好一切路,而不考虑自己。
这就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指的是一种失去自我的亲密关系。
良好的关系应该是1+1>2,但处在共生关系的两个人是1+1=1。
无论孩子多大,父母总是会插手孩子的生活。而孩子因为能在这种关系中获益,也默认了这种相处方式。
为了孩子结婚买房买车,掏空自己的所有积蓄,这在中国家庭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这固然是感人肺腑的亲情,但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在孩子成年之后学会放手,对父母和子女都好。
毕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独立地生存,父母也需要为自己老年生活做打算。
有多少孩子,愿意将年迈的父母接回自己家亲自照料。就算有这份孝心,也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这样一来,对父母自身而言,能够过上比较安心的老年生活。
对孩子而言,也减轻了养老的压力。
保持身心健康
健康对于老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财富。只要身子骨硬朗,就什么都好说。年龄一大,身体机能退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这时候,就需要每日固定时间的锻炼来维持身体的健康。比如,在公园散步、练习八段锦等。
研究表明,经常锻炼有助于预防疾病,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同时,运动心理学也表明,规律锻炼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症的风险。
这是因为,锻炼可以促进内啡肽的产生。内啡肽则是天然的情绪助推器,能够有效减换焦虑等负面情绪。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示,有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防止心情沮丧。其中,有60%的人认为将锻炼作为治疗焦虑症的一种方式。
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70后来说,身体的健康更加重要。
一方面,如果自己身体病了,一个孩子照顾不来,甚至可能因为在外地工作来不了医院。
另一方面,如俗话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一旦自己身体出了大问题,又没有足够的钱来治疗。说来残忍,但可能只有等死这一条路可走。
俗话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子一样。
这句话不仅指的是心理,还有身体。
随着身体的衰老,在某一天,老年人会发现自己好像不能生活自理了。
这时候,许多老人都要过心里那道坎。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一位叫岁月如水的网友诉说道,我爸年纪大了,不能自如行动。为了让他能方便一点,我给他买了轮椅。
但是,老人一辈子要强,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废人,也不想拖累儿女。趁我们不注意,喝药自杀了。
这个悲痛的故事,却揭示了大多数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的真实心理。
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曾说,锻炼较少的人,容易陷入过度思虑之中。
多锻炼,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减少日后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为老去时保持一份体面和尊严。
缓解孤独
积极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往往和情绪相关。心态积极的人,身体上的小毛病也会慢慢痊愈。
相反,心态不好的人,原本健康的身体也会受到情绪影响而出现一些问题。
除了身体上的衰老病痛之外,老年人其实还要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心灵上的孤独。
中科院心理所的一项研究表示,近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存在着抑郁状态。比起年轻人,老年人的社交是十分有限的。
同时,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老年人就像是被社会遗弃的一部分人。
研究表明,如果老人缺乏社交,患上抑郁症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麦克阿瑟基金会的一项关于老年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关系良好的老人不仅能够提升7.5年的认知水平,还能够让老年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此外,年龄大的老年人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伴侣可能会先自己一步而去。
老年人的社交是十分有限的,独生子女可能一年就只能见个两三次。
孤独与寂寞的情感体验,在伴侣死后尤为明显。就像秋天的树上,等待被风吹落的最后一片叶子。回首往事,青春已不可及。面对前路,只有不知道何时会吹来的死亡的秋风。
这时候,缓解孤独的唯一方法,就是重新走到人群中去。比如,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一项新技能。
生命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断地体验新事物也能让年迈的生命在重焕生机。
只要心灵不老,枯木也能逢春。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四苦”。无论子女多少,都无法代替父母面对衰老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变化。
这时候,面对衰老与死亡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那首广为流传的《秋词》诗中所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衰老不可避免,但生命的厚度恰恰在年老时才显现出来。
人生每个阶段的风景不同,正如秋天的景色也丝毫不逊于春天半分。这时候,唯有身体好、心态好,才能更好地面对生命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