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湖泊成陆、泥炭沼泽、先锋植物

文摘   2024-10-15 13:35   广东  

一、从湖泊演替为森林的五个演替阶段



二、湖泊成陆的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可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自然灾害等多个地理因素来分析。湖泊的成陆过程主要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进过程。
A.初期阶段

       深水、开阔、平静的淡水湖泊,生长着藻类及浮游生物。
B生物沉积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生物死亡体沉积水底,通过“腐泥化作用”形成腐泥。同时,湖泊边缘的浅水地带及沼泽地带的高等植物残枝在缺氧状态下不完全分解,通过“泥炭化作用”形成泥炭。

泥炭的形成条件:

①物质来源:动植物遗体等有机物质

气候条件:潮湿、低温阴凉、多雨

③构造条件: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④地理环境:有稳定的水体

持别注意:

①泥炭沼泽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是不断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泥炭层堆积越来越厚。

②当沼泽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时,植物会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终止。

C·湖泊萎缩和成陆

       湖泊腐泥体堆积逐渐增厚,导致湖水日益变浅。湖泊边缘地带的沼泽植物和泥炭层也逐渐向湖泊中央推进,使得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加上气候变干,蒸发加剧,或冰川萎缩,入湖水量减少。或地壳抬升,水系演变,湖泊水位下降,湖床抬升,湖泊面积逐缩小。

        湖区土壤和水分适合陆地先锋植出现,并不断演替,整个湖泊区最终只有高等植物生长和泥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地形由湖泊变为陆地,生物由水生生物变为陆地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水文特征表现为湖水由深变浅直至消失。此外,湖泊的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这个过程不仅涉及物理和化学变化,还包括生物过程和沉积作用,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演化的结果。

如下图,陆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变化

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

②土壤

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

③动物

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

④灾害

如火灾的发生引起的群落演替。

人为因素

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

⑥内因动态演替

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

例如: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林地裸露,光照条件增强,其他生态因子也发生相应变化。这时,原来群落中或附近生长的山杨、桦树等阳性树种,以其结实丰富、种粒小、传播能力强而很快进入迹地,又以其发芽迅速、幼苗生长快、耐日灼、耐霜冻等特性,适应迹地的环境条件而迅速成林,实现定居。杨桦林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步改变了迹地条件而形成一个比较耐荫而中生的群落生境。在这个新的群落生境中,红松种子虽然发芽困难、幼年期生长缓慢,但它幼年期耐庇荫,适应中生环境,因而,当种源充足时,能够得到良好的更新。相反,在这个新的群落生境中,杨桦类阳性树种的幼苗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逐渐枯死,无法更新。随着年龄的增加,红松进入林冠上层与杨桦木争夺营养空间。杨桦木由于不耐荫,寿命较短,逐渐衰退死亡,终于被红松林所更替。

四、先锋植物

       先锋植物:指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植物。特点:生命力強如耐寒、耐瘠薄、喜湿热;生长快;种子产量大、较高的扩散能力。但不适应相互遮荫和根际竞争,因此很容易被后来的种群排挤掉。先锋植物的出现加快岩层风化速度和土壤的成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转化太阳辐射能,在生态系统中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出现标志着群落演替的开始,并为后续的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例如,地衣群落生长在岩石表面,以红、黄、绿、灰等各种颜色构成不同的图案,所分泌的多种地衣酸可腐蚀岩面,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加之自然的风化作用,逐渐在岩石表面形成了最原始的土壤,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因此,地衣常被称为“植物拓荒者”或“先锋植物”。


墨迹古韵地理视角
高考地理视角(内容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书法临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