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米粉小札

文摘   2024-12-27 06:30   内蒙古  

文章来源/晏悟散记    

     米粉是一种将籼米洗净、浸泡,磨成米浆,经过热处理成形(或扁或圆),切成细条的食品,吃时佐以汤料和码子。据史料记载,明朝就已经广泛流传于江南数省,而湖南人更是爱好这一口。

     早向,因查索明清时期有关推行乡村教化的资料,去图书馆借阅了明代广西学政黄佐的《泰泉乡礼》,其卷二“乡约”有一段话:“孟月朔具果酒三行,饭食一会。余月则去酒果。或直设饭,或米粉面食亦可。”——这是我在汉语出版物中见到“米粉”两个字最早的文字记录,这也说明了当年广西桂林的米粉已很有名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米粉当饭吃了。

     而湖南米粉从类型上可以分为蒸煮型扁粉、发酵型圆粉、挤压型米线,以及其它若干小众米粉。——不同的米粉类型代表着三湘四水不同的地方、饮食习惯及地域文化。吃扁粉的大致分布于长沙、株洲、湘潭、益阳与岳阳;吃圆粉的主要分布在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与永州;吃米线的则分布于衡阳、郴州、娄底与株洲。

     一碗米粉,粗看大同小异,细瞧却千差万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主料,即原粉。形状有扁、圆、线之分,粗细长短不一,还有宽与细、湿粉与干粉的区别。

     二是汤料,即汤底。米粉店的汤底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长沙粉店多为筒子骨汤,清澈纯香;郴州则多用鱼与红油炖鲜辣高汤;有些小众粉店亦有自己拿手的汤料:如海带骨头汤、土鸡熬汤等。

     三是码子,即浇头。即在一碗米粉上铺上菜肴,俗称浇头。它主要是依据食客的喜好,做法更是五花八门,如有炒码,可青椒炒肉、西红柿鸡蛋等等,你想吃什么码子,只要店家有食材,厨师会做,都会满足你的需求。还有各种各样的小钵子蒸菜,任由食客挑拣。

     四是配料,即各种小料。凡是米粉店均会有一张桌子专门用来置放葱花、蒜泥、姜末、剁椒、香菜、花生碎油渣、酸豆角、萝卜丁、榨菜之类。


     在一家米粉店见到一份文字资料介绍,米粉的各种调料百余种,一般店家常使用的有:孜然粉、五加皮、香菜籽、生抽、老抽、山黄皮、冰糖、红糖、香茅草、枸杞、食盐、南姜、八角、桂皮、丁香、陈皮、青花椒、芫荽仔、小茴香、草果、甘草、沙姜片、迷迭香等。


     如今的米粉既可以当小吃,也可以当作正餐。它既是舌尖上的一种滋味,又是一种家乡情结的寄托。多年前,我与一位朋友谢炎结伴旅行,回家时,他嫌绿皮火车上的饭菜不合口味,宁愿饿着肚皮,一出长沙火车站,就迫不及待地找一家米粉店先嗦一碗——借以解馋。当年他那一副狼吞虎咽的吃相,至今仍然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长沙有民谚:“三天不呷粉,神仙都站不稳”。可见米粉在湘人心目中的地位。老长沙人称吃米粉为嗦粉,形象地描绘了吃米粉时嘴里发出的声音和吸溜的动作。而每个食客对米粉的喜好,都会随着时间、年龄和口味的变化而变化。——像我早年喜欢南门口附近李合盛粉店的冬菇菜心粉、杨裕兴的肉丝蒸蛋粉。后来常去无名粉店、杨裕兴及坡子街公交新村嗦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去津市湘澧盐矿出差,第一次走进刘聋子粉馆。那粉铺场面宽绰,一张宽大的案板上摆满了切成各式各样的牛肉、牛杂及各种配料,让人一见一闻早已食欲大开。其牛肉切片薄而匀称,蘸上辣椒水与香麻油,与圆粉、香菜搭配,一搅一拌,一夹一嗦,实打实的天下美味!如今刘聋子粉馆已遍布长沙古城,只是再也咂摸不出当年的那种滋味了……

     我年轻时曾在溁湾镇居住多年,常与同事三五成群在晚上出去吃宵夜,大多都是嗦一碗米粉。与我同住一个单元的黄猛翔他那一口地道的“轻挑”“带迅干”“双码”“免青”等长沙呷粉俚语,曾让我觉得甚是好玩有味。当年我们经常光顾的“袁记米粉店”,现在调换了位置还在营业,而同一时期在溁湾镇颇有点名气的“胡记槟榔”、“重庆火锅”早已是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和记的粉,半雅亭的面,火宫殿的小吃香又甜”。如今上了年纪,“三高”缠身,渐渐地远离了那些甜味、高糖食品,于不知不觉中口味就有了些许变化。每当想吃米粉时,便会选择去易裕和嗦一碗寒菌粉,或者绕道去米粉一条街的八一桥原粉店、壹德壹、甘长顺呷原味肉丝粉。

     湖南各地的米粉各有特色,或者是各有千秋。我记忆最深的有永州的禾亭米粉,它属小众,却吸收了北面衡阳鱼粉、南边桂林卤粉的一些做法,不辣不咸,不酸不甜,细细品咂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像攸县、醴陵一南一北,毗邻而居,可米粉的口味却迥然不同。老辈的攸县本地人呷烧汤粉,一般不去搅拌,而是从上至下,先吃码子(肉丝、豆腐、猪血等),再吃米粉,然后喝汤。而醴陵人吃粉有“文武两烹”之说。“文烹”以筒子骨汤加青菜、豆芽、鸡蛋、猪肉等煮熟,装碗后加当地辣椒及酱醋点缀一下。“武烹”指的是炒粉,先炒肉丝和鸡蛋,放豆芽或生菜炒至半熟,然后将已泡好且滤干水的米粉入锅,撒上干辣椒粉、盐、味精、葱花,滴几滴豆油,一阵猛火狂炒后立即出锅。

     久闻米粉出名,要数衡阳县渣江古镇制作的米粉了。它的米粉制作可以说是非常的笨拙,也可以说是决窍:优选上好白米,用石磨子磨出米浆,捏成粉团,放入蔑笼蒸至半软半熟,再入铁锅加水煮熟,滗掉水,放入石臼反复搅拌捣腾,再置入木器压榨成粉。其米粉格外筋道,入口耐嚼,入味爽滑。这制粉过程就让人咂舌,难怪清代《衡阳县志》赞曰:“渣江米粉色鲜而味美,食之者众多,为西乡一绝。”


     说一千,道一万,米粉也仅仅只是一道普罗大众食品。可它却像川剧中的变脸,在时间淘洗的长河里,在劳动大众勤劳的双手中,居然衍生出了数不胜数的种种吃法,让芸芸众生变着法儿口舌生香,使千家万户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往日精彩回顾:


1.郑板桥诗词管窥

2.苏轼小楷记

3.也说“锦瑟”

4.福建纪行(一)

5.福建纪行(二)——五里桥

6.福建纪行(三)——石牛山

7.福建纪行(四)——平潭岛

8.福建纪行(五)——泉州开元寺

9.福建纪行(六)——三坊七巷

10.我在南岳学诗词(一)

11.我在南岳学诗词(二)  ——1984年南岳诗社习作

12.“遗秉滞穗”的民本思想


༽美྆文྆雜྆談྆༼   

 

美文杂谈
故事,散文,诗歌,幽默,杂文,朗诵。摄影,绘画。收藏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