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监狱——西宁监狱???

文摘   2024-08-26 23:06  

☝ 点击龙城校尉”关注+设为星标,接收每期推文 


近日,《中国最大的监狱——青海省西宁监狱:从工厂到禁闭之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文章肯定了监狱工作的文明进步,但是,文章标题夸大其词,文章所述史实不清。监狱历史研究者有责任实事求是,以正视听。



疑问一:中国最大的监狱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最大的监狱——青海省西宁监狱:从工厂到禁闭之地》(诺言卿史录07-25):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就有这样一座特殊的监狱。它本是上海的劳改工厂,却在时代的浪潮中起起伏伏,最终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监狱,关押在这里的,都是“历史反革命”和穷凶极恶的罪犯。这座从工厂里诞生的监狱,就是青海西宁监狱。


根据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机关简介>组织机构>青海省西宁监狱:青海省西宁监狱的前身为1954年始建于上海市的上海市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65年由上海市迁至青海省西宁市。1970年1月移交青海省劳改局并更名为青海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94年更名为青海省西宁监狱。2001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司法部关于监狱系统布局调整的决定,将原化隆监狱、塘河监狱、西宁监狱三狱合并,名称沿用青海省西宁监狱,2004年1月完成合并,投入运行。是国家依法执行刑罚,教育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刑罚执行机关。


疑问二:西宁监狱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中国最大的监狱——青海省西宁监狱:从工厂到禁闭之地》作者,对西宁监狱历史发展的记录模模糊糊,真真假假。


在青海监狱成立70周年之际,监狱人民警察陈静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去收集、整理资料,并采访当年的老同志,用10万字的材料记录了西宁监狱的发展。在监狱记忆公众号发表《揭开青沪机床厂的神秘面纱》。


一、青沪机床厂与上海监狱的渊源


(一)青沪机床厂与上海五角场监狱、上海民星工具有限公司有历史渊源。


当年位于上海市江湾区军工路上的上海劳动机械厂,即现在的上海五角场监狱和上海民星工具有限公司就是青海省西宁监狱的前身,青海省青海湖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现在的上海民星工具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上海劳动机械厂。上海劳动机械厂1952年创建,位于上海市军工路东五星路附近。1954年开始生产手工具,1958年开始机床生产。搬迁至青海西宁市前,上海劳动机械厂对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集中力量生产手工具和机床两大类产品,当时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上海劳动机械厂与提篮桥监狱有历史渊源。二十世纪初,当时位于华德路(现长阳路)147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监狱(即提篮桥监狱前身),先后建立了铁工坊、板箱工坊、木漆工坊等一批配套小作坊,这所监狱曾经历了英国人管理、国民政府管理及日本占领等时期。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华德路监狱被我人民解放军接管,并更名为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后又更名为上海市监狱。



1953年1月铁工场更名为“上海市监狱劳改机器厂”,1954年5月扩大规模并更名为“上海市地方国营劳动机械工具厂”,搬迁至江湾区军工路1674号新址;在管教条线上,对内称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劳改处第一劳改管教队”(1955年更名为“上海市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由陈希勒任书记、邓惠普任副书记。


与此同时,1953年木工场更名为“上海市监狱劳动板箱厂”,对内称为“上海市第二劳动改造管教队”。1954年与“上海市地方国营劳动机械工具厂”一同搬迁至江湾区军工路新址。搬迁后逐渐转型,配合机械工具厂共同生产手工具。1958年6月,“上海市监狱劳动板箱厂”正式并入“上海市劳动机械工具厂”。1960年3月1日,“上海市劳动机械工具厂”更名为“上海劳动机械厂”,对内称“上海市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名称保持不变,仍由邓惠普任队长(厂长),倪道荣任教导员,蒋维欣、周灿如任副队长(副厂长)。


(三)由上海搬迁至西宁,成立西宁劳改支队。1965年3月,根据中央公安部、上海市委依照公安部1965年搬迁项目的通知要求,将上海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企业称为:上海劳动机械厂)的一部分及其企业,机床生产的全部设备、手工具生产的部分设备,以及部分干部、留厂就业人员、罪犯迁往青海省西宁市。利用当时青海省公安厅劳改工作管理局下属的新生通用机械厂、新生木工厂旧址建设,本着勤俭节约原则,艰苦创业,因陋就简,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创建上海市西宁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和一个生产机床、手工具的机械加工厂,就是后来的青沪机床厂。


1965年7月至12月期间,上海劳动机械厂生产机床的全部设备和技术力量,内迁青海省西宁市,组建西宁劳改支队,继续成批生产各类机床。经过周密安排,精心准备,机床部分全部迁西宁,手工具一分为二,一部分迁往西宁,一部分留上海市。


搬迁至青海西宁,在短暂的适应之后,青沪机床厂的迁建者、开拓者不断攻坚克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边建设、边生产、边发展,在高原落户,在西部扎根,他们同支援“三线建设”的其他工厂一样,在湟水岸边的青海西宁,播撒工业文明的种子,开启了青海工业发展新的历史纪元。


二、从上海搬迁至西宁的缘由


(一)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


1.时代背景。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进入多事之秋,尚未完全摆脱国内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周边局势又激烈动荡起来。


2.什么是“三线”。毛泽东把我国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三线,第一线为沿海地区,中部是第二线,而第三线是后方,三线后方又可以分为两大区域:云、贵、川三省的大部分以及湘西、鄂西是西南三线,而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大部分以及豫西、晋西地区是西北三线。


(二)工业结构布局调整的需要。当时,我国的工业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战争,前方是需要后方支援的,而后方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当时国家70%—80%的资源都在西部地区,但是我们的机械加工能力密布在东部地区,因此要发展国家的经济,必须对一些密集的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南和西北的许多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力水平,仅仅依靠自身基础,实现工业的飞跃式发展几乎是一种奢望。因此,进行三线建设也是我国进行工业布局调整的需要。



(三)国家的“三线建设”。在1964年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估计出发,一线要搬家,三线、二线要加强,以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主席提出“三五”计划应该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说,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现在沿海地区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不仅工业交通部门的企业要搬,大学、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三线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三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概括成一句话“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口号迅速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一时间出现了举国备战、全民皆兵的景象。一场规模空前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也在中国大陆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四)青海的“三线建设”。作为三线建设重要省份之一,青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及其自然资源成为三线建设地区之一。根据国家统一安排,自1964年开始,采用沿海老厂迁建、援建、联建等方式,建设了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工业设施。据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官网记载:三线建设时期,从内地共迁入或部分迁入青海的机械工业企业等31个,在青海组建工厂企业19个。青沪机床厂(当时叫青海劳动机床厂)是青海唯一一家三线建设的劳改企业。


三、青沪机床厂名称的演变历史


中央公安部、上海市委依据国家计委、建委下达的1965年搬迁项目通知,将上海市第一劳动管教队的一部分及下属企业上海劳动机械厂机床生产全部设备、手工具生产的部分设备及人员迁到青海省西宁市。利用当时青海公安局劳改局下属的新生通用机械厂和木工厂旧址,创建“上海市西宁劳动管教支队”和生产机床、手工具的机械厂,隶属上海市公安局劳改局领导,1965年7月20日,企业暂定名为“青沪劳动机床厂”。作为独立的单位,地处青海,隶属上海,形成了特殊的管理体制。


1966年1月,经上海市公安局劳改局批复,将搬迁至西宁的工厂定名为“上海市地方国营西宁劳动机床厂”和“上海市地方国营西宁劳动工具厂”,隶属于上海市公安局劳改局。1967年1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8107部队代表宣布驻狱部队二营长为军管组组长,负责对上海市西宁劳动改造管教支队的军事管制。经过反复酝酿,多次协商,终于形成共识,1970年1月1日,隶属关系变更,由上海市公安局劳改局移交青海省劳改局领导和管理。共移交干部×××名,刑满留厂就业人员×××名,罪犯××××名,家属×××户;手工具、机床等生产设备也同时移交


1971年2月,根据青海省革委会批复,将“上海市西宁劳动管教支队”更名为“青海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将“上海市地方国营西宁劳动机床厂”和“上海市地方国营西宁劳动工具厂”合并,更名为“青海劳动机床厂”。1972年8月1日,军管组撤出,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支队长、政委分工负责制。


1981年3月,“青海劳动机床厂”更名为“青沪机床厂”。1994年,“青海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更名为“青海省西宁监狱”。2001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司法部关于监狱系统布局调整的决定,将原化隆监狱、塘河监狱、西宁监狱三狱合并,名称沿用青海省西宁监狱,2004年1月完成合并,投入运行。


疑问三:这是西宁监狱罪犯劳动的照片?



《中国最大的监狱——青海省西宁监狱:从工厂到禁闭之地》一文中,插了一图。这绝对不是西宁监狱罪犯劳动的照片。它是清末民初新式监狱犯人劳动的照片。


来源:监狱记忆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监狱里的公安民警

用心造警服应该不难!

监狱警察的新帽子——违规呵斥!

蓝盾之光
论事说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