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天咱们把《实践论》和《矛盾论》单独摘出来讲清楚了,大家读完之后是不是感觉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角度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又是无以言表的?
这是正常的,因为真正的开悟就是无以言表的,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悟了。
下面咱们进入到《毛泽东选集》第一篇文章的学习。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其实《毛泽东选集》中所有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大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写的。不像我们平时写文章,想到一个新奇的观点,或者有什么经验总结、分享,然后便写下来了。《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不是这样,大家要提前培养出这个意识,《毛泽东选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针对性都非常强,都是为了解决或者应对当时的某种具体问题、情况而写。甚至像《实践论》《矛盾论》这样看起来似乎是纯理论分析的文章,当时也是为了解决党内长时期大量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各种“左”或者“右”的思想错误问题,因此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这样的理论分析文章,为党内成员提供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为后来的整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再去读《毛泽东选集》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首先就可以先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大难题,而这些难题会不会换一个形式,也同样成为我们今天成长中、生活里同样会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也会面临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思考、去解决,然后我们再看看毛主席当时又是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解决的。有了这样一个对比、分析,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从《毛泽东选集》中汲取真正的营养,用《毛泽东选集》指导实践。读完本文,能够加深各位对中国社会各阶层内在实力的了解,能够让你会提升一个层次,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你读懂了阶层,其实就大致读懂了人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当时是为了解决党内面临的“找不到革命的力量”这个大难题而写。这就好像我们今天创业、或者工作中常常会面临一种无力感一样,这种无力感就来源于我们不知道该向哪里发力、不知道力量该用到何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总觉得干点啥都是白费力气,找不到着力点一样。说得再通俗一些,就好像做内容的不知道怎么定位;做产品的不知道产品卖给谁;编程的不知道用户真正的痛点,诸如此类。当时党内就面临这样的大难题,解决不了“产品”的定位,找不到发力点,没有革命力量的来源。一种以陈独秀为代表,只得把力气花在同国民党的合作上,因此不利于建立起自己独立自主的运作体系。另一种是以张国焘为代表,是把力气都花在了工人运动上,但是当时中国的工人数量比例还非常低。事实上,这两种倾向,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衍变下去,必然走向死胡同。前者发展下去,会使得自己成为了国民党的附庸,逐渐失去主动权,甚至任人宰割,须知主动权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毛泽东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主动权的意义,这个观点我们后面会详细讲到。后者发展下去,我们不难看到,最后会使得革命无法前进,因为当时工人阶级的力量就算是全部发挥出来,也不可能丝毫撼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的势力,最终也是要失败的。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大难题,但是又毫无办法,这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出现的历史背景。毛泽东认为,革命想要成功,首要问题就是要分清:敌人和朋友。因为,以往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就是因为没能重视这个问题,才导致“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导致的”。但与此同时,他认为在分清真正的敌友时,又需要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对其对革命的态度才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此,他将当时中国社会分为五种阶级,将五种阶级再通过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进行比较,从而得通过因果关系得出敌人和朋友的结论。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了中国还有一个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但是,在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农民虽多,但是愚昧落后,具有农民天然无法避免的狭隘性,到底能不能使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理论上指出了什么阶级是我们的敌人,什么阶级是我们的朋友?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知道上哪里去找我们的力量,同时也清楚的知道我们的力量到底该向何处使。那么,接着我们就看看,毛泽东到底是如何具体的分析当时各个阶级的具体情况的呢?在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应该先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即: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中生活,其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好像,网上一个很有趣的视频,是金星采访潘石屹的,当时金星就说到:有钱人只帮有钱人。其实这句话包含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亲不亲,阶级分。可能有人会说,那也有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跟无产阶级站到一个阵营的情况啊。这种情况当然是有的,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阶级分析,是从整个社会经济地位去看的,一个阶级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共性,由这种共性去分析和看待各种衍生出来的现象,由此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不管怎么分析,实际上落到实处的运用,都离不了一句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好了,我们看看毛泽东是怎么分析当时的社会各阶级的?地主我们都很清楚,是封建时代遗留的产物,而买办阶级呢?当初,侵略者用枪炮打开了清政府的国门,将鸦片、工业品销售到中国,在这个销售的过程中,帝国主义逐渐扶植起了一批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由此形成了后来的买办阶级。所以,买办阶级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其利益来源是附属于帝国主义身上的,因此这个阶级其实是跟着帝国主义一起压迫和剥削最广大群众的一个阶级。所以由封建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创造出来的,这两个压迫、剥削中国人民最残酷的阶级,即地主、买办阶级,就成为了革命要推翻的阶级。经济地位: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他们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产和发展都附属于帝国主义。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革命态度: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其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这个阶级指的是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就是我们自己国家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文章中分析到了这个阶级的矛盾性。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
其实原理还是一样的,这是由他们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阶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但是同时自己的生活水准又比较好。所以当革命在打击到帝国主义,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赞成革命;同理,当革命斗争到他们头上,损害到他们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畏惧革命。其实每个阶级,都是如此,不管是革命还是政策,还是任何什么别的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个阶级是否赞同,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合乎他们的利益。而区别的地方在于,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每个人对于“利益”二字的衡量是不同的,有的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而有的人,则只看重自己的那点私利,把自己的利益完全凌驾于别人,或者整个国家之上。正是因为大家对“利益”二字各有衡量,各有标准,所以我们会看到也有资产阶级站到无产阶级一边的,同理,也会有工人阶级的叛徒等等现象。但是究其总体来讲,整个阶级往往呈现出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表现出其共有的特性。我们有了这个关于阶级性的认识,那么在以后读《毛泽东选集》文章的时候,很多地方就能更明白了。比如,后来抗日时期,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分析,对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依据,我们就能看的明白。为什么在抗日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倒向了统一战线,选择一致抗日,那是因为这个阶级的经济地位,随着日本侵略的发生,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所有人一致抗日成为了共有的目标。经济地位:这个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希望达到大资产阶级的地位,但受到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时又会感到痛苦。
革命态度:所以是矛盾的革命态度,赞成革命运动但又怀疑革命。因为当时世界上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做最后斗争的局面。所以,他们的矛盾态度也不能让他们有“独立”的余地。如果革命,他们会很快分化,向左跑入革命派,或是向右跑入反革命派。
有了以上观点,我们再看《毛泽东选集》中接下来分析的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特点,就很清楚了。这种情况的小资产阶级,发财观念很重,总想着能爬到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胆子小、怕官、也害怕革命。用体力和脑子生产,发财梦极重,想冲向中产阶级,但又胆小,怕革命。这部分人占小资产阶级少数,属于小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种:经济上大体自给,但是生活越发艰难,越发艰苦,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勉强维持生活。他们同上数人不同之处是,他们也希望发财,但是很难成功。由于受压迫,所以对革命取中立态度(觉得洋人和军阀来头大,言外之意:感觉干不过),但绝不反对革命。这部分人甚多,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这种人则对革命采取中立态度,既不敢贸然参加,也不断然否认。第三种:日益走向破产,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越发难以为继。这种人则在革命高潮来临的时候,参加革命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值得密切关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在同一个阶级里,其实也各有区别,究其根本,还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曾经肯定是殷实家庭的,与现实生活反差大,导致精神上的痛苦很大。所以他们在革命运动中颇要紧的一群人,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其阶级主要包括绝大部分的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群体。绝大部分的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虽然他们属于半无产阶级,经济情况分为上中下三个细别,但对待革命的态度几乎相同。1.半自耕农生活苦于自耕农优于贫农,所以革命性优于自耕农不及贫农。2.贫农,是农村的佃农,受地主剥削。经济地位又分为两种:有点自己东西的:革命性优于半自耕农不及另一方面啥都没有的贫农。啥都没有的:是农民中极为艰苦者,所以极易接受革命的宣传。3.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经济地位与贫农差不多,极易接受革命宣传。在无产阶级群人中又分为: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工人、都市苦力工人、农村无产阶级、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业者。1.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工人,主要是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大多数受外资产业奴役。这个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举例:四年以后的罢工运动。)由于他们集中,经济地位低下、特别能战斗,所以他们在革命运动中处于领导地位2.都市苦力工人,他们的力量也需要注意,占多数,如码头运夫和人力车夫等。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其经济地位和产业工人差不多,惟不及他们的集中和生产上的重要。3.农村无产阶级,指长工、月工、零工等雇农。在农民运动中和贫民处于同一紧要地位。4.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业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生活中最不安定,如“三合会”“哥老会”“请帮”等,处置这批人是中国的困难问题之一。如果引导得当,可以成为一种革命力量。综上所述,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庸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都是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朋友。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是敌人,左翼可能是朋友——但我们要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以上就是毛泽东结合自己的分析给出的敌人与朋友的结论,这也是后来他提倡要团结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等战略方针,引领中国抗战胜利,乃至实行了祖国统一。由此,我们再去看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什么他们会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和坚实的盟友。在中国,广大的农民,其中又以贫下中农为主力军,因其经济地位低下,处于完全的被剥削、被压榨的最沉重最残酷的阶级。所以,其实《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归根结底分析的是每个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或者反过来说,不同的经济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当我们把每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分析清楚之后,那么这个阶级会表现出来的共性,就可以被掌握了。由此,也就得出了文章最开始那个问题的答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里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农民,其中的贫下中农,是我们革命需要依靠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处所说的左翼、右翼,指的就是同一个阶级中,比较赞成革命的,称为左翼,相对保守不愿革命的,则称为右翼。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首先是应该对所面对的人、物,对他们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只有把这些遇到的事物的特点加以分析出来,才会找得出解决的办法。这篇文章分析事物特点,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从不同阶级所处经济地位出发,分析其特点,最后得出其革命的态度,从而确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后面很多文章用到的则是矛盾分析的方法,《毛泽东选集》中很多文章都是首先开始分析事物的特点,性质等等,只要把事物特点、性质分析清楚了,那么办法自然也就有了。关于矛盾分析问题的文章,我们后面会大量提到,大家不要着急,我们慢慢读下去。我们搞商业也好,在体制内也好,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同样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变成了谁是我们的用户?谁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做任何一个项目,创业项目也好、内部项目也好,首先要面对的也是这个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试想一下,如果你连自己要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扩展哪些用户都没搞清楚,这个事就会陷于停顿。所以,我们考察任何一个项目之前,也需要首先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话说回来,把“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接着新的问题就来了。农民要以怎样的形式去斗争呢?你说要革命,那农民到底该怎么去革命呢?《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只是解决了力量来源问题,但是却没有解决斗争形式的问题。经过那么一分析,大家都知道了农民力量很强大,但是这股力量该以怎样的形式去发挥、去斗争、去革命?又成了摆在大家心里的一道新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毛泽东选集》中的下一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