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财富   2024-09-30 23:06   广东  

上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记录的是当时农民运动的斗争形式,但是我们之前的解读中也简单说过,农民运动因为其小生产的特点,有其特有的狭隘性、落后性,这种运动靠其自发去发展,并取得最后的胜利,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种力量必须有一个党派去把它组织起来,通过一定的形式,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强大的力量,一种能够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的力量。
我们知道,在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政变以后,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破裂,也是在这之后,我们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策略和口号。
随后各地开始举行武装起义,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典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成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走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新道路的起点。
但是,中国共产党内一些有“左”倾思想的人,把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教条化,机械地搬用苏联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不承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和必要。
同时,处在敌人包围中的小块革命根据地,不断遭到优势敌人的“围剿”,环境异常艰苦。
于是,有些人对红色政权究竟能否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怀疑,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不回答这个问题,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
当时国内,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是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及资产阶级,依然是在反革命的统治下。
红色政权之所以需要存在,就是国民党新旧军阀的作风还是依旧压迫工农平民以及资产阶级,依旧是反革命的思想在作祟。
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之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大下之后就解散,内部变得更加激烈的斗争。
国民党新旧军阀的时代,就是抢地盘的时代,除了当时几万的红军外,一百多万的军阀部队在你争我夺,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
这也是迫使,急需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的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无产阶级推翻反革命政府军阀。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
应该说,《毛泽东选集》中如果有一篇文章,写一写论述“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起源的文章的话,那就更好了,只可惜因为当时的斗争环境太过凶险,所以没有这方面的文章遗留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随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继失败,毛泽东领着800多残部去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起了第一个红色政权。
随后,朱德又领着一部分南昌起义的残部,也到了井冈山,也即是我们熟悉的井冈山会师,从此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改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启了红军时代。
这支军队在井冈山周边的县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兵政府、发展农民运动等等,形成了一个红色政权。
但是随后,问题自然也就来了,红色政权必然要遭到国民党中央、以及地方军阀势力的围剿,随着井冈山先后出现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军力量以及红色政权都遭到严重的打击,这个时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信心动摇的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在这大山里那么搞下去到底有没有前途?有没有意义?能不能生存下去?能不能发展?
这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现在干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希望?有没有发展的空间?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悲观失望、放弃斗争、妥协逃跑等等。
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怀疑自己现在干的事没有前途,自己没有发展空间,看不到希望。

所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文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
从这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看出来,它就是解决的红色政权能不能干下去,有没有前途和发展空间的问题。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就无法前进。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整天悲观失望,干什么都提不起劲,甚至想要就此放弃,那么这事也就干不下去了。
这也是《毛泽东选集》中常说的一句话: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无法前进一步。
所以,如何解决希望和前途的问题?
很显然,这个问题,靠鸡汤是解决不了的,你每天告诉大家要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要有共产主义的信念、要学会顽强、要学会忍耐,再举出一堆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的例子等等,毫无意义。
因为鸡汤这种东西,也许能有一时的鼓舞和兴奋的作用,但是一旦放到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取暖御寒,很快就会被群众扔进粪坑里去。
你要想在这个问题上让大家相信你,你就必须要找出这件事能干下去的理论依据。
而且这种理论依据不能抽象,不能说的云山雾里的让大家听不懂。
顺便说一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前两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均写于大革命时期,那时毛泽东还只是动动“笔杆子”。
写到了这一篇时我党已经动起了“枪杆子”,历史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转折点出现在1927年的8月。
8月1日,由周、朱、贺、叶、刘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月7日,毛泽东在武汉汉口鄱阳街召开的秘密会议中,喊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
9月9日,由毛泽东、卢德铭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境爆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对带领残余队伍进行了“三湾改编”,并带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而此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写于1928年10月5日。
正是井冈山时期,这是教员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
从原题可以看出,此篇讲解的两个主题是“政治问题”和“边界党”,先来讲讲政治问题,政权是否稳定?
当时正是战争环境极其恶劣的时期,很多人对“红色政权是否能够存在”这个问题存在疑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员写下此文,不仅仅是以“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结论来稳定军心,更是客观的分析了支持此结论的一系列的原因,以及下一步要巩固根据地的具体方法。
此篇我们摘抄文中作为主脉络的几句话,逐次分析其内在的逻辑,相信你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生的原因,都有哪些理论上的依据?
文中提到了五点:
1.压迫和剥削
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中国的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广大的落后的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
由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优势,农村对城市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就为坚持长期的红军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农村根据地有可能不依赖城市,而长期地独立存在下去。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影响到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以地方经济为依据的许多地方势力和大小不同的无数军阀,即中央军阀和地方军阀同时存在,中央军和杂牌军同时存在。
各派军阀是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重要工具。各帝国主义依靠这种工具,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挤其竞争对手,借以形成自己在中国的独占地位。因此,只要各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的妥协都是暂时的,战争则是不可避免的。
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战争和分裂,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革命力量可能获得可乘之机,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间发生和坚持下去。因此,“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这种独特的红色政权,发生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有其独特的原因,就是中国处于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之下。
帝国主义之间,通过买办阶级、大资产阶级,控制不同的区域、地盘,而买办阶级又通过他们的代言人——军阀,实现他们对中国人民大众的统治。
因为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现实因素,所以各军阀势力之间是不统一的,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常年的军阀内战是永无休止的。
因此,只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分裂和控制还在,他们之间不统一,那么军阀之间常年的混战就不会停止,对于底层劳苦大众的剥削和压迫也就不会停止。
也是因此,就伴随着在各个军阀统治的边界地区,也就是军阀们力量薄弱,又有点三不管性质的地区,便使得这种红色政权能够生存下来。
那么,随着这种剥削和压迫还在深入,那么这种革命的力量就会不断发展起来。
2.有革命的种子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在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地方,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的许多地方。
这些地方的工农兵士,经过大革命的洗礼,政治思想觉悟比较高,斗争经验也比较丰富,这就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它发生的地方,不是那种还没有被民主革命洗礼过的地方,而是已经经过革命的锻炼,有了一定的农民组织、工会组织的地方。
3.持续的战争
“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存在下来的这种红色政权,能不能持续?取决于军阀之间的战争是否持续,那么现实的情况是蒋桂的矛盾正在激烈发展,同时蒋、阎、冯的矛盾也在激烈的发展之中,斗争局面非常之惨烈,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只要这种战争持续,那么红色政权就必然发展。
4.红军的领导
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巩固和扩大,是依靠革命的武装力量来实现的。如果红色政权只有地方武装而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就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也决然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红色政权必须辅以相应的红军存在,没有红军组织起来,参加武装斗争,那么红色政权同样不可能存在。
5.党的领导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要紧的条件。有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还有政策上不要犯严重的错误。
以上五点,说明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毛泽东在说明第四个条件时,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他说:“‘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最初的表述。
毛泽东关于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正确地回答了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最基本的问题,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以上五个原因是这篇文章中列举出来的五个原因。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其实前三个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蛮横、各种丧失主权的条约的继续存在等等,这些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得见的,是所有人都清清楚楚的。
大家唯一不太清楚的,是帝国主义通过买办阶级实行间接统治的这种统治方式和流程,但是因为前面有了阶级分析那篇文章,其实参加革命的人,大家也都比较清楚。
所以,这其实是非常的通俗易懂,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在里面,也正是如此,所以大家才真的能够信服。
此外,军阀之间的不断的战争,这个也是客观的,大家都看得见的,而且事实是在这篇文章写完的第二年,也就是1929年,爆发了蒋桂战争。1930年又接着爆发了中原大战,非但当时是这样,而且后来的历史还证明了当初的论点,这样大家就会更加信服。
还有就是由前两个依据来的,也就是说只要这种军阀混战持续,那么红色政权自然就能发展。
后面两个原因,准确说应该是条件:即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的领导。
这两个原因是主观的,也就是说是我们要努力去建设和实现的。
客观上有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主观上努力建设,不犯严重错误,那么这事就有希望和前途能干成。
这就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这篇文章对我们大家有什么启示?
我们可以把这些理念、观点、思想代入我们实际生活中,看一看,比一比,看看是不是这样?
一件事能不能干、靠不靠谱,既取决于客观上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也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做得正确。
缺一不可!
过分强调客观,或者过分强调主观,都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实中,如果过分的强调主观,忽视客观实际,实际上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觉得自己可以人定胜天,可以脱离客观条件完成任务,这是不切实际的。
反之,如果一切归咎于客观原因,忽视主观上的指导、主观上的努力、主观上的正确路线,那么实际上就变成了机械被动论去了。
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客观上军阀混战的原因,也必须依靠主观上建设红军、保卫果实、组织领导、不犯错误。
当然,这里说的错误,不是说完全避免,而是说要尽可能不要犯那种毁灭性的错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要主观上尽可能去避免。
认为有了客观原因,红色政权就能存在和发展下去;或者单纯的认为主要主观上努力就能使得这种政权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对的,都会陷入片面性。
所以,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吧。
第一个思想观点:
要找到希望,不能依靠大饼和鸡汤,要依靠切切实实的理论依据,这种理论依据不是抽象的,而是大家真真实实能看到的。
帝国主义的分裂、侵略,大家可以看到,军阀混战大家可以看到,红色政权发生在民主革命洗礼过的地方,大家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都不是虚的,只不过很多人不能将这些看到的东西整理和分析出来其中的原因和逻辑,不能把本质梳理出来而已。
在这些客观事实面前,你得出的结论: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生的原因的结论,大家就会信服,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放到实践中一检验,确实如此,大家就能感受到希望。
虽然现在苦点、累点,但是有希望,大家就不会恐惧,也不会悲观,事情才能干下去,发展下去,否则就不能前进一步。
有了这种思想和观点,大家识别鸡汤也好,帮助自己分析一件事有没有前途,寻找希望等等,能获益很多,至少能避免吃一些不必要的亏,上一些不必要的当。
第二个思想观点:
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
人家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条件的基础上干出什么事来。
任何人做出的事,都是在当时的一定的环境、资源之中来完成的。
但是同时,客观条件具备了,主观上如果不努力,犯错误,也会导致事情走向失败,甚至彻底的失败。
这里面任何一项都忽略不得。
客观上有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主观上如果不去建设红军,不去建设根据地,或者犯了严重的左或者右的错误,都是有可能断送这件事的前途的。
我们总在说《毛泽东选集》里充满辩证法,其实这就是辩证法,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嘛。
以上就是我们读《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文章,所提炼出的思想和观点,希望对大家实际生活有帮助。
大家可以把这里面的观点拿到现实中去解释现象,只有解释了大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我们读《毛选》才有意义嘛。
而经典的思想和理论,是经得起长时间的检验的。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小的补充。
补充一个生活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有这样一些人,其中主要以精英为主,他们在宣扬自己的某项成功或者某项成果的时候,喜欢过分的强调主观原因。
比如喜欢强调个人的努力、个人的选择的重要性、个人奋斗的历程、个人吃苦能力、个人付出的艰辛等等。
当然,也不一定全是个人,谦虚的也会说是团队的努力等等。
我们说,这样的品质重不重要?
简直可以说太重要了。
事实上,我们非常希望社会宣扬勤奋、努力、奋斗的意义。
但是,大家如果把所有的原因,或者只要某某一出现落后、失败、混得不好之类的原因,统统归结到什么自私、懒惰、不上进上面去,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原因我们上一次说得很清楚了,任何事物的成功,都离不开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的共同作用,过度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对。
精英阶层为什么喜欢过分强调主观原因呢?
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们希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淡化他们所拥有的客观资源和条件,把他们在某件事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尽可能的归结于主观能力上,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因为这对他们有利。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宣传的时候,要警惕,应该分析一下,客观上有几分,主观上又有几分?
大家可以去看看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演讲,不管他们把自己曾经的苦难描述的多么绘声绘色,讲述自己曾经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挨了多少白眼,受过多少委屈,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但是其实这种宣传背后还有一个目的,主题很明确,就是告诉你们,我今天取得这些都是我应得的,是我自己或者我们团队努力赚来的。
所以这些人的话里,你可以看到所有他们努力的过程,但是你永远看不到他们描述他们到底拥有过哪些资源。
在这一点上, 几乎没有例外。
而反过来呢?
我们有时候又会看到一些人,他们很多时候又喜欢过分的强调客观条件。
只要一提到谁取得某项成果,动不动就是他拥有哪些资源,他拥有什么样的条件,如果我也拥有那些条件,我说不定比他还做得好之类的言论。
这种言论,刚好和上面那种反过来,把一切的成功取决于了客观条件上,其实这也是不对的。
这种言论发展下去,就忽略了个人的努力、奋斗、智慧在一件事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抹杀了个人的贡献,抹杀了勤奋、努力等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
发展下去,就变成了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这样也不好。
我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重新强调了主观、客观的意义呢,在这里我们不讨论社会问题,只讨论思想、方法问题。
还是重复我们上篇文章说到的这个观点:一件事能否取得成功,就像红色政权能不能发展,既有客观条件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努力、正确判断的原因。
把两者都考虑进去,才不会轻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读完了。
这篇文后面还有几小块:分别是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湘赣边界割据局面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经济问题、军事根据地问题;
原文中,这几个类别,是当时的会议决议,这些决议和问题在后面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有更详细的阐述,我们这篇解读中就不作详解,有兴趣的读原文的时候可以读一下,没有兴趣的忽略不计也可以的。
另外,我们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的名称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的原件是1928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井冈山茅坪的步云山,亲自为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案《政治问题与边界党的任务》。
从这份历史原件的封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文章的标题经过了毛泽东前后四次的亲自修改,从《政治问题及边界党的任务》到《红旗究竟能打得多久》,再到《红色的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最后才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最终标题。
后来此文入选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采用的也是毛泽东修改之后的最后这个标题。
对于一次地方党的代表大会决议案,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重视?而对决议案的文章选用什么样的题目更是大费思索,前后竟作了四次修改,可谓是用心良苦。
下面我们就题目的修改过程逐一进行分解。
1.《政治问题及边界党的任务》
毛在第一次修改时将“及”该为“和”。
1928年10月4日至6日,毛泽东和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在井冈山茅坪的步云山白云寺,主持召开了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边界各县党和军队党的负责人共100多人。这个决议案就是毛泽东代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会,在大会上作的长篇报告。
在报告中,毛泽东宏观论证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分析了边界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肯定了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重大意义,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这种现象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的主要矛盾依然如故,并没有得到解决。
正因为如此,“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毛泽东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深刻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就在于“无产阶级没有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领导权”,以至“被买办豪绅阶级夺取了领导,以反革命代替了革命”。在这次失败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然而,革命总是“一天一天在发展的”,“工农阶级在共产党之下”的“农村暴动”,正在“南北各地发展起来”,从1927年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28年底,全国先后发动了100多次武装起义,开辟了大大小小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达15块之多。但是面对敌强我弱,“白色政权”包围“红色政权”的严峻现实,党内有些人怀疑革命根据地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对此,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依国际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现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实际上也是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总任务和总目的。
2.《红旗究竟能打得多久?》
毛在第二次修改时将文中回答的问题直接作为了题目。
毛泽东当年为湘赣边界党的“二大”起草《决议案》时,其中一部分就是针对当时党内有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而作出的回答。“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机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种悲观情绪的突出表现就是提出“红旗究竟能打得多久?”。
早在1927年冬至1928年春,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不久,就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部队有四个团,号称5000余人。但是在按照上级的计划进攻长沙的战斗中,起义部队各路人马先后失利,部队只剩下2000余人。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革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毅然决定部队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转移。然而由于敌强我弱,部队在改变战略计划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敌人的围追堵截,同时一些意志薄弱者也在这时离开了队伍,到三湾改编时,部队只剩下了700多人。
在井冈山脚下,工农革命军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在遂川县的大汾镇遭到当地反动民团肖家璧的突然袭击,部队被打散,仅有的两个营中,一营在营长张子清、副营长伍中豪的带领下到了湖南的桂东。当走到井冈山脚下的黄坳村时,毛泽东身边只剩下了30多个人。
毛泽东就是在这种艰难曲折的形势把部队带上井冈山,与井冈山上的地方武装首领王佐进行会面的,后来才慢慢收拢起一部分队伍,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有些人正是看到这种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表面现象,对中国革命将走向何方,弱小的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抱着怀疑态度,因而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针对这一悲观主义观点作出过回答,因为他明白“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当边界经历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根据地遭受到严重损失时,这种悲观情绪再一次甚嚣尘上,论调也更高了,使得党内一部分同志被暂时的挫折给深深的迷惑,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坚持农村根据地的斗争表示怀疑,并再度提出“红旗究竟能打得多久”。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意识到,如果不正确地加引导,这种错误思潮的出现将会动摇人们的信仰,涣散人们的斗志,对坚持根据地的斗争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腐蚀剂,毛泽东一直在寻找时机,他知道必须要认真的回答好这个问题。
就在根据地经历了“八月失败”后,红军大队重回井冈山,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并收复宁冈全县。此时正好迎来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在起草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时,以“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为题,专门对“红旗到底打的多久”的疑问作出了回答。这次的回答应该说比“一大”更具说服力。
因为此时的根据地经历了一年的斗争,虽然敌人从军事和经济上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打击和严密的封锁,但是井冈山的红旗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是根据地的范围不断扩大,红军人数不断增多。根据地党的建设、红色政权建设以及土地革命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所以,无论是从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上说,都更有充分的说服力了。
于是,毛泽东在这份《决议案》中,从理论的高度,详细地论证了国内的政治形式,及边界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充分肯定了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的重大意义。
3.《红色的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在第三次修改时将题目改为《红色的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在《决议案》中,毛泽东饶有兴趣的地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毛泽东还分析了这种“奇事”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其存在和发展具备了“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即国内的政治状况、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湘赣边界的割据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经济问题、军事根据地问题。透彻地论证和指出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并列举了五条:
①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剥削政策,造成了反动统治的缝隙,给革命以可乘之机。这是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的一块,由于地方军阀忙于相互倾轧的军阀混战,对边界结合部地带便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共产党能够利用敌人的矛盾和缝隙,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巩固根据地。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就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和边界的特点的缘故。“我们只需要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②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主要是1926年和1927年两年大革命过程中工农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比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地方“有过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和政治的斗争”,“有过农民的割据”,这就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小块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与全国革命形势有很大关系。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又一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地方赤卫队之类的群众武装,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军,“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⑤共产党组织的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保证红色政权的主观条件。如果党的特委和军委没有力量,或政策上出现失误,就会给红军和红色区域带来损失,井冈山斗争中由于湖南省委的两次错误指示而导致的“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就是井冈山军民用鲜血换来的教训,足以充分地说明问题。
毛泽东的报告站在中国革命的高度,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实践,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而使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可信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4.《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第四次修改时,毛泽东在“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前面醒目地加上了“中国”二字。
毛泽东在整个《决议案》中,曾三次使用“取得全国政权”的字样,这说明,毛泽东已经把湘赣边界割据的胜利与取得全国政权的宏图联系在一起考虑,并精辟地指出:“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可见,毛泽东身处井冈山,放眼全中国,他已经把井冈山的红色区域,视为全国政权取得的重要基地和胜利起点。虽然在边界割据的斗争中,由于敌人的“进剿”和封锁,给根据地造成很大的困难,但是,毛泽东认为,“这种困难,在全国总政权没有取得以前当然是不能免的”,湘赣边界“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从中不难看出,对于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有着深邃的思想和科学的预见,这些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想,而正是建立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之上的。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模式,同时也说明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井冈山时期就已初见雏形了。
特别是在多次城市武装起义遭到失败和进攻城市的单纯军事路线遭受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以清醒的头脑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从强大的敌人占据城市,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反动统治的不统一,革命力量弱小,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等中国国情出发,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红色政权的理论,为中国革命寻找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在俄国的继承者列宁和斯大林,没有能够解决的半殖民地国家进行革命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航向,它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空前创举,这一思想理论的确定。为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理论,迈出了坚实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分析毛泽东对《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题目的四次修改,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井冈山的斗争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是感到欣慰的,对开创于井冈山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更是充满了信心。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的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已经把井冈山的红色区域,视为“全国政权的取得”的重要基地和胜利起点,他已经意识到了井冈山斗争的成功经验对全国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振兴会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