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财富   2024-09-30 23:06   广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是《毛泽东选集》里少见的短文,是为了解决当时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划分成分的时候出现的偏差而写的。

这也算是土地革命中的一个技术难点。

当时的背景是,王明路线对“地主”“富农”的打击政策非常严重,把“地主”当成要消灭的对象,把“富农”看做是最危险的敌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区在1933年6月份左右,就开始了一场苏区的“查田运动”。

而《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写于1933年10月份左右,就是针对王明路线中出现的很多过火现象而写的。

“查田运动”开展起来以后,实际的结果是把很多中农,甚至贫农,全给打成了富农,把很多富农打成了地主。

比如当时就出现过这样一些情况:

有的家里面有一台碾米机,可能就是上一辈留下来的,然后就因为你有这台碾米机,平时给村民们碾米,收了几文碾米钱,就把你划成了富农,因为你参与了“剥削”。

有的曾经雇佣过“长工”,或者还在继续雇佣“长工”,那就把你划分成地主,因为你压迫劳动者。

还有的放过一些高利贷,但是你说他家有多富裕,那也不见得,但是就因为你放过高利贷,甚至借钱给别人收了一点利息,那你的成分也不会很好了。

因为整个指导思想,对地主、富农的打击比较严重,所以一旦成分被划成了地主、富农,实际上受到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不仅仅是没收家里的财产,而且每次开群众大会的时候,动不动就要进“学习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所以当时“查田运动”带来的破坏非常严重,一度导致苏区的富农、地主,甚至中农的逃跑现象。

毛泽东同志为了防止这种错误的蔓延,因此设定了很多的标准,其目的就在于希望一定程度上保护“地主”、“富农”,不要对他们开展过火的斗争。

因此在如何划分成分的问题上,做了更多的明确,于是就有了这篇《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其实当时还不止这一篇,毛泽东还制定了很多更具体的标准,只不过《毛选》里只收录了这一篇带有原则和纲领性的标准的文章。

大家读一下就可以看出来,以这篇文章去划分,那么不管你家里是不是有碾米机,家里是不是放过高利贷,是不是雇佣过长工,这些都不是划分的标准。

真正的标准,其实全文讲来讲去都只围绕四个字:剥削程度。

其核心就在于,看你家的收入来源,主要的是靠剥削还是劳动。

即使你家有碾米机,但是只要你家里的衣食来源,收入渠道主要是靠劳动,那么你就不是地主。

原则就是:家里来源靠剥削而来的比重越大,那么你的成分就越往地主靠近。

这样一来,那些查田运动中的偏差,比如雇佣过长工,但是其实就是个中农的,就解放了;家里放过高利贷,但是或许就是个贫农的,也解放了。

实际的结果就是这篇文章,解放了大量被划错,被冤枉成分不好的人。

这就是我们说的,做任何事情,你设定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是很重要的。

像家里有碾米机也好、雇佣过长工、放过高利贷,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现象,并不能作为是否是地主阶级、富农成分的依据。

但是因为很多时候,一旦标准原则不清晰,群众中就一定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种混乱,所以那些原则性的标准,就非常重要。

有了原则性的纲领以后,再去制定具体的划分依据,它不会跑偏了。

比如,按照剥削程度去划分,那么你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剥削程度达到多少,比如15%是中农、50%富农、60%以上是地主,总之不管你怎么去划分,都不会过于跑偏,至少不会存在把家里有台碾米机的都给打成富农或地主的现象。

然后你再根据具体每个地方不同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一定的具体标准,事情就好办,也就不会过于“左”或者“右”了。

当然,即使有标准,实际上执行也必然出现各种偏差,这是正常的,但是有原则性的东西在那里,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标准很重要,但是标准直接触及事物本质也很重要。

这是此文给我的一点启示。

我再聊聊关于指导思想的问题。

当时的查田运动,尽管毛泽东全力纠错,但是因为整个指导思想是左的,所以结果就是仅仅只是纠正了一些偏差,把一些划错的拉了回来,并没有根本改变对地主、富农的打击。

我们当时说过,下一篇文章也会讲到,毛泽东制定土改政策,以及针对工商业、手工业的经济政策, 是非常侧重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的。

所以,当时他搞了很多鼓励私营经济的政策,发展私营经济的措施。

为什么他会支持私营经济?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一切以消灭剥削为主的吗?

原因其实毛泽东解释得很清楚:当时的苏区经济太落后,生产力太低下,一定程度的私营经济对农民是有非常大的好处和利益的。

这就是:实事求是

但是他也考虑到私营经济将来会遇到的瓶颈,所以他强调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营经济都要鼓励和支持。

总之原则只有一个:一切有利于农民、无产阶级的经济政策都应该鼓励。

这其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一个表现。

而王明路线的政策来源于什么呢?并不是来源于苏区实际,而是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的想象,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

但是这东西,还不符合当时苏区那种落后,生产力低下,群众觉悟还没起来,客观环境还面临着白区的残酷封锁等等的实际现象。

因此盲目的执行了一系列所谓的苏联成功的“社会主义经验”,其最终的结果就导致了查田运动的过左倾向。

当然,这种“左”的影响,还覆盖到了军事、政治上。

我们说,思想决定行动,思想上出了严重的问题,行动上尽管各种纠正,往往只起到治标的作用。

而思想来源于哪里?就必须来源于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理论、从设想等等出发,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实事求是”是《毛选》里非常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渗透到每一篇文章里,成为了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东西。

——————————

以下是原文: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毛泽东


一九三三年十月


这个文件,是毛泽东一九三三年十月为纠正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发生的偏向、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而写的,曾由当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通过,作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剥削地租是地主剥削的主要的方式。管公堂和收学租[1]也是地租剥削的一类。

 

有些地主虽然已破产了,但破产之后仍不劳动,依靠欺骗、掠夺或亲友接济等方法为生,而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者,仍然算是地主。

 

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富农中亦常有较小的土豪、劣绅。

 

帮助地主收租管家,依靠地主剥削农民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一些人,应和地主一例看待。

 

依靠高利贷剥削为主要生活来源,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人,称为高利贷者,应和地主一例看待。

 

二 富农

 

富农一般占有土地。但也有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另租入一部分土地的。也有自己全无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富农一般都占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经常地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富农的剥削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请长工)。此外,或兼以一部土地出租剥削地租,或兼放债,或兼营工商业。富农多半还管公堂。


有的占有相当多的优良土地,除自己劳动之外并不雇工,而另以地租债利等方式剥削农民,此种情况也应以富农看待。富农的剥削是经常的,许多富农的剥削收入在其全部收入中并且是主要的。

 

三 中农

 

中农许多都占有土地。有些中农只占有一部分土地,另租入一部分土地。有些中农并无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中农自己都有相当的工具。中农的生活来源全靠自己劳动,或主要靠自己劳动。中农一般不剥削别人,许多中农还要受别人小部分地租债利等剥削。但中农一般不出卖劳动力。另一部分中农(富裕中农)则对别人有轻微的剥削,但非经常的和主要的。

 

四 贫农

 

贫农有些占有一部分土地和不完全的工具;有些全无土地,只有一些不完全的工具。一般都须租入土地来耕,受人地租、债利和小部分雇佣劳动的剥削。

 

中农一般不要出卖劳动力,贫农一般要出卖小部分的劳动力,这是区别中农和贫农的主要标准。

 

五 工人

 

工人(雇农在内)一般全无土地和工具,有些工人有极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工人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注  释

[1]旧中国农村中有许多的公共土地。有些是政治性的,例如一些区乡政府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族性的,例如各姓祠堂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教性的,例如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寺、观、教堂、清真寺所有的土地。有些是社会救济或者社会公益性的,例如义仓的土地和为修桥补路而设置的土地。有些是教育性的,例如学田。所有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只有一小部分,农民有权干预。


文章资料来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27-129页。


————————
我建立一个「毛选指导实践」的学习实践群,加入这个圈子,一是能够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二是能够收获一群能力水平上能够互帮互助的战友;三是能够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时候有一个幕僚智库的支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至少,能够加入到这个群组的,一定都是积极向上的,一定都是相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现在是你过去的总和,但是现在不等于未来,你要想拥有从来没有拥有过的东西,那就要勇敢去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如果您有意愿,请和我联系:



振兴会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