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电信典型案例
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随着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为提升广大金融消费者拒骗、防骗、识骗意识和能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中国银行将人民银行、国家反诈中心近期通报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擦亮眼睛,谨防被骗。
01
案例一
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冒充“办案民警”,诱导未成年学生套问家中长辈银行账户及验证信息骗取资金。不法分子冒充异地公安机关“办案民警”,通过社交平台向未成年学生推送“警方”调查消息,并诱导未成年学生套问家中长辈的银行账户及手机验证码等关键信息,要求学生必须独自一人在房间内提供以上关键信息。不法分子在获取信息后,通过远程操作转移未成年学生提供的银行账户内资金。
02
案例二
不法分子通过影视投资项目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先雇佣推广公司人员在股票投资类微信群、QQ 群中扮演专业推荐股票的“导师”。推荐的股票短期有一定涨幅,吸引群中潜在受害人,并借此博取潜在受害人信任。后期,“导师”以股市收益变少、风险增大为名,引导潜在受害人投资电影项目,购买电影“收益份额”,并自称在影视圈有人脉,电影上映后会有几倍的收益。受害人购买电影“收益份额”的资金多数被不法分子用于个人挥霍及诈骗运营,仅有少部分资金用于支付电影出品方购买份额,实际投资收益很少。此类诈骗手法隐蔽性极强,受害人常以为是投资失败,极少向公安机关报案。
03
案例三
“百万保障”诈骗。百万保障是一种针对微信支付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的安全保障服务,这项服务承诺,如果用户的账户因为被他人盗用而导致资金损失,将按照实际损失金额进行不限次数的赔付,每年的累计赔付金额上限为100 万元。用户在注册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时,这项服务将自动免费开启。诈骗分子假扮微信、支付宝客户人员,以“百万保障”业务到期,需缴费续保或关闭扣费为幌子,对群众实施诈骗。
04
案例四
购买虚拟币赠送黄金诈骗。云南某市出现大量50-60 岁退休老人以2-3 人为一组,陆续到银行要求开立一类账户,且话术高度一致,用途均为个人日常使用,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经反复沟通了解到,老人微信收到“不法分子”审查资产后获得所谓的“π币”认购资格。同时,不法分子还告知老人如果“π币”存到20 万元,即可获赠200克的黄金金条,且年收益高达20%。
05
案例五
机票“退改签”骗局。某银行客户在网上购买机票后,接到航空公司“客服人员”的陌生来电,告知其乘坐的飞机因故障导致航班取消,需要客户办理退票或改签,并承诺会赔付给客户一定的飞机起飞延误费用。该“客服人员”要求客户需点击其发送的短信链接办理退票或改签。客户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需要缴纳改签保证金3 万元,“客服人员”表示若不缴纳保证金将无法改签,且操作成功后保证金与赔付费用会在系统审核后一并退还。客户因担心后续行程受到影响,提交了改签申请,但在转账时发现银行卡转账存在限额导致交易失败,急忙赶来网点要求调高转账额度。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客户可能遭遇了电信诈骗,安抚客户情绪后,引导客户拨打航空公司官方客服电话再次确认航班情况。客户在听到航空公司表示航班不存在延误,且改签时无需缴纳保证金的回复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差点被骗,一再向银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06
案例六
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出入境身份证件骗取涉诈资金。近期,在一些地区,不法分子通过境外聊天软件购买境外人员开立的被银行管控账户及个人身份等信息,出售给下游犯罪人员。下游犯罪人员高薪招募个人冒充账户开户人,并联系制假人员利用境外人员身份信息和冒充人员照片伪造开户时所使用的出入境身份证件及工作证明,应付银行员工审核。伪造证件及冒充人员就绪后,安排专人运送、监督冒充人员至银行网点办理账户销户、取现等业务,骗取银行账户内涉诈资金。
07
案例七
不法分子建设非法充值平台转移非法资金。近期,一些地方发现不法分子建设非法充值平台的资金支付通道,将涉案资金以充值话费、游戏币等方式“洗白”,利益链条严密、作案团伙层级复杂,对“资金链”治理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非法充值平台能以优惠价格吸引用户充值话费、游戏币,与官方充值渠道
相比速度较慢,一般是72 小时内到账。不法分子通过修改用户充值链接,将用户话费、游戏币的充值订单与涉诈等非法资金进行替换,完成非法资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