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结束之后,最近被推上风口浪尖上的是南方日报一位体育记者的言论。
这位记者在与新浪体育记者的直播连线当中谈到全红婵,“虽然她在场外,别人拍的视频里边,比如说在奥运村里边,疯疯癫癫地给人家德国的运动员展示金牌什么的……(但)就发现她这一年,真的成长了,我觉得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全红婵她长大了。
她一直都是一个很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一个人,她可能还不是很完整。她还小,应对很多东西不是很得体,因为她也不是很爱学习,但现在她也去学英语了,全红婵也开始去学英语了,她也意识到在国际赛场上要跟一些人交流。我觉得这很好,就是说明,不光是要把跳水跳好,你作为一个人,你长大了以后不可能跳一辈子水,你不跳水以后你像一个白痴一样,能行吗?我觉得很高兴看到全红婵的成长,这是金牌之外我觉得最高兴的事情。”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全红婵不爱学习,不会说话,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退役了啥也不是。虽然找补了几句,好在现在看到她的成长了,但是此番话中的措辞和态度还是引发了轩然大波。
我由此想到了媒体在面对运动员的时候,到底在期待TA们做出什么样的表达,如果TA们没有做出你预期的表达,是不是就不是一个好的表达者?
全红婵面对媒体时的表达的确是独特的。
如果了解她的经历,你会知道东京奥运到现在,她如何突破“发育关”,如何和全新的身体相处、克服困难并回到顶峰。“天才少女”是外界的封号,她知道自己训练有多么辛苦,那句“你真牛啊!你能坚持到现在,真狠呐!”能让我们想象得到背后她的坚持与付出;她和陈芋汐间的友情与绝对的信任溢于言表;她每一跳前专注到心无旁骛,只想动作要领;回头再看,低谷和挫折也不过被轻描淡写为“最困难的,没啥吧”。
全红婵的回答简短,也许永远不按照提问者的预期来,也没有大段展开的故事细节、情绪和感受表达,不按常规套路的答案,却也不乏像“这一届我觉得(金牌)没这么重了”这样称得上绝妙的回答。
这一届奥运会,郑钦文的表达被频频夸赞。我曾经在采访手记里记录过自己采访她的感受——郑钦文是天选采访对象,因为她几乎不会回避你的问题,有问必答,有感直发,有故事有细节有观点有有态度有感受,相信你从她赛前赛后的采访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有的记者说了,中国运动员都应该学学郑钦文的表达。
我倒是觉得也大可不必。
每一位运动员的成长背景、个性、思维及处事方式都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塑造了ta何以是ta。所以李娜会不留情面的回怼记者,所以姚明能幽默化解问题,所以刘翔面对误解也不多做辩解,所以会有人向对手挑衅,也有人报之以拥抱。
机器流水线才整齐划一,而人不是。
-END-
小红书 | Abby单臂擒武松(迎奥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