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随笔来自我的朋友杨大狗。7月28日女子三米板的比赛,她看到澳大利亚运动员失误后痛哭,突然发觉自己以前看奥运会怎么会忽略掉这些瞬间。于是有了这一篇感受触角细致的思考。欢迎关注她的微博@_ydogdog_XD
前同事在东京奥运会的时候曾经发表过评论,大意是现代体育本质上还是强国政治,是对力量的崇拜,观众们依然容易被集体叙事所感动,被民族情绪裹挟。
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也深以为然。确实是这样的,为中国队欢呼或失落,心里总是爱国情绪走在前面的。
但我个人经历却大相径庭。前两天打游戏跟朋友说起气步枪很好看。对方回答不关注体育,也不看奥运。我当时很震惊,因为我的生活之中,打开电视,如果想不到看什么,我都会任由CCTV5在那放着。或许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多么厌恶官媒和那些永远在歌颂苦难的叙事。但我竟然能够接受CCTV5,也能接受运动员的老套的训练故事。我开始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呢?首先当然是我享受运动。
已经保持了六个月,只要不是生病或者来月经特别不舒服,我一周运动至少四天,旅游也不停。工作后,我发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碎,我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杂务、情绪、抉择,而运动的半小时到两小时,可以是完全放松且专注的、单线程的、勿扰且有进步的。今年的100天运动计划,只剩下22天就完成了,我居然没有那种辛苦而来的成就感,完全是一种轻松驾驭,甚至无需自证的生活状态的改变。
也是因为我太爱运动了,我能理解那些伤痛对于好动之人的冲击。状态会下滑,辛苦付出的三个月,停训一个礼拜可能就全回去。疼痛让人辗转难眠,吃很多的药,看很多的医生,无果。似乎这辈子唯一的答案就是,你别动了,别投入了,身体就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这里就引申出了我对体育的第二重思考,对身体的掌控和自主权。
自从拓宽了我在运动的图谱之后,我发现很多运动既共通也不同。比如力量,力量训练看起来像只是为了练大肌肉,但实际上通过正确的发力,合适的训练,可以让身姿挺拔,达到普拉提和瑜伽的效果,也可以提高其他项目的运动表现。又或者游泳,游泳看起来是一项长时间有氧,主要是浮力,灵活和协调。但其实普拉提所教的腹式呼吸和力量训练里的沉肩和肌肉控制训练,都可以让游泳这件事变得和初学时很不同。还有打篮球:速度,核心和柔韧自然是关键,但有想过手腕力量和脚踝力量吗?这是打泰拳会训练到的内容,在加强了这两样之后,我感受到自己的球感和协调都在变好。
我的普拉提老师喜欢说:多跟自己的身体玩。我很认同这个说法。这种共通感受,就象是中学学习数理化生的时候,发现原来物理背后可能是数学,化学背后是物理,生物背后是化学一样的。换一个视角,更能深入理解这些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就会形成记忆——又或者肌肉记忆。
所以我很佩服运动场上的人们,他们对身体的理解和把控,当然也包括天赋和热情,是如此的闪耀而迷人。这或许是可以被定义为玩,但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我想怎么甩动我的手脚,如何控制我的核心,做出怎么样的动作,呈现什么效果。这是一种以意志主导的构建世界的方式。嗯,年纪大了,开始迷恋唯心主义了。
从这里引申到第三点,就是运动和人生的联系。
我时常细心去听评述员分享的背后故事,也会对感兴趣的运动员多加搜索,了解下他们的成长和成就。这是一种很「记者」的观看模式,又或者换句话,好奇心驱动,再难听点,八卦。
但是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人,这是我的处世哲学。我喜欢活生生的故事,喜欢他人经历我未曾经历的,却在他们分享时与他们有所共鸣。我看到女孩的友谊,年轻孩子的大心脏,不服输的逆袭,胜利的欲望和张狂。又或者是一个微小失误带来的遗憾,队友间的不满,伤病低潮期的迷茫,还有觉得下定决心从头再来的平坦心态。
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我们都在经历这些,会紧张,会不安,会张扬,会坦然,在生命的大大小小瞬间里,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这些故事被反复述说,一再重现,性格塑造命运,天赋指引人生。我们虽然不同,却如此相似。这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感觉,在越来越支离破碎、保守的世界里越发宝贵了。
或许因为这样,一个讨厌宏大叙事和民族情绪的我还是如此喜欢看中央5台,热爱体育,听着老套的克服伤病故事。
更快更高更强,在我眼中从来不是一种达尔文式的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而是一种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意志的歌颂。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高快强」的结果的时候,民族主义自然会甚嚣尘上。但享受体育的人看到的是那个「更」的过程,是由衷热爱,是超越自己,是人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