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杨刚的五十年情缘 》 作者:黄建新

文摘   2024-11-09 00:03   上海  

我与杨刚的五十年情缘

黄建新


在岁月的悠悠长河中,有一种情愫恰似璀璨的星辰,绽放着永恒的光芒。那便是我与杨刚长达五十年的情缘,一段横跨岁月的深厚缘分。
    
1972年那个充满朝气的年代,我和杨刚在农场文艺会演上初次相遇。那时的我们,宛如两颗年轻而炽热的星辰,在彼此的眼中找到了共鸣。他代表港西文艺队,以一曲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征服了全场,那悠扬的笛声仿佛穿越时光,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而我代表城东文艺队以一笙独奏《大塞红花遍地开》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演出结束,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彼此的心中,也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作者与杨刚在绿华文艺工厂内合影(1982年)


1980年,仿佛是命运巧妙的安排,我们相聚在农场文艺工厂,他担任厂长,而我则身兼会计与质量检验工作。那真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美好时光,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并肩,一同精心制订生产计划,严格制定质量标准,并大力推行按件计工的企业岗位责任制度。在这携手奋进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的友情伴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日益深厚,相互配合默契,宛如心有灵犀无需多余的表达。 
    
杨刚为了工厂的发展倾尽全力,至今,我仍深深铭记着那个令人难忘的一刻。他为了新产品模塑的试作,夜以继日地在车间里忙碌着,他的双眼布满了血丝,连续三天三夜未曾休息,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最终,因过度劳累,晕倒在了塑料车旁。就在那一年,文艺工厂的产值达到了同类企业的榜首。而他那专业的素养以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杨刚身为厂长,又是业务员,为了工厂业务长期在外奔波忙碌,还得煞费苦心地请客送礼。那时,财务上还没有“业务招待费”的规定,他自行支出的钱款,工厂也是无法给予报销的。1982年底发放工资之时 (那时工厂每月发放一点生活费,年终时才统一进行分红)。杨刚的全年工资,扣除平时预支部分,竟然倒欠工厂189元。工人们都笑容满面、兴高采烈地领着为数不多的工资满心欢喜地回家过年了。杨刚不仅未能领到那微薄的工资,还要想方设法向别人借钱,偿还工厂的欠款。回到家时,他已身无分文,家中也是毫无过年的气氛。他凝视着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心中充满了愧疚之情。老婆那件早已褪色的旧衣服,依旧穿在身上,女儿那幼小的身躯,也只能身着旧衣过年。杨刚无奈的跟我说:“过年了,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我也没钱为老婆和女儿购置新衣服,这个年过得真是冷冷淸清

    原绿华文艺工厂部分老同事30年后重聚绿华合影留念(2008)


由于文艺工厂秉持着“以文为主、以工助文”的办厂宗旨,全厂六十多个职工中真正的操作工人仅有十几个,其余皆为文艺队员。平日里没有排练或演出时,这些文艺骨干在工厂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然而,大部分队员干活的能力实在欠佳,并且上班时间也并不固定。作为厂长管理和安排这些人着实困难,工作效率低,费用支出大,导致工厂的工资和费用成本居高不下,工厂年年亏损。到了1983年,已经举步维艰,面临着即将倒闭的局面。杨刚亦是无力回天,这时候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他毅然决定顺应当时的局势,果断辞职下海,开启自主创业之路。我毫不犹豫地帮他起草了第一份申办《上海崇明洋山电器开关厂》的工商申请书,见证了他迈出勇敢的自主创业第一步。1988年改为《上海华风仪表元件厂》。后来他的工厂越办越好,规模不断壮大。他回到老家港西扩大工厂规模,1997年成立了《上海阳刚电子有限公司》。成为专门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电子开关、信号灯、熔断器盒等电子产品的专业化企业。创立以家乡地名命名的“洋山”牌和“SYG”注册商标,公司的产品有二十个大类,2000多个规格品种,广泛应用于家电、通讯设备、汽车、医疗器械、航天航空、石油、海洋探测等仪器设备的配套。产品已分别通过UL、CQC、CE、CB等产品认证,并先后申请获得60多项国家专利,是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从2001年起,公司连续被上海市工商管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誉”三A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产品远销海内外。

 上海阳刚电子有限公司 地址:崇明区三双公路801号


杨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回报家乡"的经营方针,公司拥有17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式厂区,环境宽敞洁净,明亮的厂房,先进成套的生产装备和检测设备,严密而流畅的管理制度,并拥有一支在专业领域有相当造诣的研发队伍。他在家乡就近寻找合适的村民,招聘了100多名工人加以培训上岗,看着这些新加入的工人,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工厂录用了农村富余人员,因当地少有规模的企业,农民没有其他收入,农闲之时,只能待在家中,打牌消遣时光,或漫无目的四处闲逛。邻里之间也常常会发生口舌之争,纠纷不断。然而,自从他们进入工厂工作之后,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每逢月底发工资的那天,厂里热闹非凡。他总是早早地来到财务室,认真仔细地核对着每一个工人的工资,生怕出现任何差错。当把工资递到工人手中时,总是微笑着与他们交流几句,询问一下他们的家庭情况,或者关心一下他们的工作状态。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着的开心的笑容,他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仅如此,他还按照规定为大家缴纳了各种社会保险,他这样说道:“大家在厂里辛勤工作,我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杨刚为之所付出的所有努力,获得了周围乡民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赞扬,赢得了大家由衷好评和深深敬意,2000年后连续多年被崇明县政府选评为“崇明经济建设功臣”。2018年他又荣获了崇明区“十佳瀛洲好乡贤”荣誉称号。

老友相逢,那些过往的岁月仿佛都在这一杯清茶中弥漫开来


那时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一年难得见面几次,但我始终如一地关注着他的事业。无论是工厂的发展前景,还是项目中的点滴发展,我都默默地留意着,我们之间也时时互打电话,相互鼓励,他的声音中透着坚定和信心,我能感受到他的力量,而我的话语中也带着鼓励和支持,给予他有益的建议。有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共同探讨,有时也会激烈地争论,有时也会耐心地倾听,每一次的交流都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其间闪耀。我们的心意始终相通,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明白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速流逝,岁月似梭子穿梭般转瞬即逝。时间很快来到了1999年,由于农场文化站的变故,我离开了文化站,杨刚诚挚邀请我前往他的公司位于上海市区的销售公司,负责主持财务方面的相关工作。就在那时,一个令人惊叹的巧合发现了,让我们欣喜若狂、激动万分。——我们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这仿佛是上天注定的旨意一般,使我们之间的缘分愈发深厚而奇妙。在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态度,尽心尽力地维护着公司的权益,销售业绩年年增长,公司也日益壮大,这些成绩都和我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也因此得到了杨刚的肯定和高度信任。

在起:彭正元 王霖 杨刚 顾冠仁 忻爱莲 黄建新


2008年,我参与杨刚创办的《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这是我们年青时对传统音乐热爱的延续,也是我们共同的音乐梦想之地。我们一起踏上了拜访顾冠仁大师家的旅程,也一起接待过刘德海、乔建中等大师,2009年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受杨刚散文《清清洋山河》的启发,创作出了江南丝竹《清清洋山河》。当我俩在录音棚,听着那带有熟悉的崇明山歌曲调的音乐悠然响起时,感动之情难以自持,我们彼此相互祝贺,一同欢庆梦想得以实现。2016年我参与了杨刚等人发起成立《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的工作。2017年,我们又携手创办了《江南雅韵》公众号和《丝竹之家》视频号,创立了《瀛洲丝竹》品牌。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 地址:崇明区三双公路801号
     
为了创办音乐馆筹措资金,他拿出了阳刚公司多年以来的利润结余。不仅如此,他还卖掉了位于上海市区唯一的一套商品房,投资了一千多万元。而后,他又将自己的祖宅自费精心改造成了杨氏文化楼,为周围的村民打造出了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切实改变了当地村民缺乏娱乐休闲场地的状况。 
    
在音乐馆的创办阶段,我与他曾多次穿梭于市区的各个旧书市场,满心期待地寻觅着有关音乐的旧书和旧杂志。他还充分利用公司出差的机会,不辞辛劳地奔走在各个城市的图书馆、旧货市场等地,不知疲倦地进行探寻,持之以恒地搜集着那些堪称无比珍贵的文化音乐资料。无论是年代久远、稍显陈旧的乐谱,还是历经岁月沧桑、已然泛黄的文献,亦或是老一辈艺术家们充满传奇色彩的口述历史,不管需要花费多少资金,他都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去购买。他倾尽自己的所有力量,竭尽全力、创造种种条件,认真细致地整理并精心妥善地保存现有的资料。正是他的这种坚持不懈与全力以赴的努力付出,让众多即将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音乐文化资料能够得以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使后人拥有了无比宝贵的机会,能够去领略传统音乐的迷人魅力。

    《江南雅韵》编辑部办公室

“不为拥有、只为传承”是杨刚创立音乐馆的宗旨,他绝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喜好,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珍贵价值,期望通过音乐馆这个广阔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深深喜爱上传统音乐。在用心创建《江南雅韵》公众号的过程中,杨刚和我更是费尽心思。精心策划着每一篇推文,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和动人心弦的音乐,向读者们多角度地展现出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与无尽魅力。他不仅慷慨地分享了音乐馆的珍贵收藏以及艰辛取得的研究成果,还生动形象地讲述了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杨刚的努力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分、由衷动容。他凭借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而生动地诠释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执着与深沉的热爱。他所创立的音乐馆和公众号,已经俨然成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为保护和传承伟大的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与杨刚在“杨氏文化楼”合影留念(2020年) 


爱家实则就是爱国,这乃是一种情感的拓展与升华。对家族怀有深厚情感与肩负的责任,将会转化成为对国家的担当和奉献。身为杨氏鸿勋公支后裔的杨刚先生,秉持着“铭记祖训,传承家风,昌盛杨门,振兴华夏”的宏大志向。与“勿要骗人不害人,清清白白做好人”,这一杨氏祖先遗留下来的训诫。杨刚倡导全体杨氏族人展开对濒临倾颓的杨氏古宅祠堂《怀德堂》修复工作。他和我多次探讨如何修复这个古宅,我们一起查历史、查资料,谈修旧如旧的抢救保护修缮方案。在他的倡导下,杨氏族人也积极投身其中,众人出资或出力,齐心协力,从2006年起历经三次精心施工修缮。杨氏祠堂再度焕发出往昔那庄严肃穆的模样。我有幸作为唯一的外姓朋友,受邀参加了杨氏怀德堂的揭匾仪式,杨刚为抢救保护古宅古村落,为崇明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贡献了他的一份力量。此良善之举不但抢救了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杨氏古宅,更是让杨氏族人之间更加团结友爱睦邻亲善。

 杨氏“怀德堂”揭匾仪式后杨氏族人合影留念
    
回首这五十年的情谊,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我们一起经历了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共同面对了生活的挑战与困难。这五十年的点点滴滴,如同珍贵的宝藏,深藏在我们的心中。它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受到了朋友加兄弟般的深厚友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杨刚从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逐渐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收藏家和文化活动家。而我,也在他的身边,见证了他的每一个辉煌时刻。我深知,这份情谊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和珍惜。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我都会将这份情谊坚守到底。 
    
最后,我想对杨刚说:“感谢你,我的挚友!愿我们的情谊如同那永恒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之间的纯洁友情如同清清洋山河水,永远在我们的心间流淌! 

   2024.2.26.


作者简介:黄建新,会计师,从事会计工作近五十年,上海阳刚电子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财务总监,协助杨刚先生创建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常务理事。《江南雅韵》编辑部主任。《江南雅韵》公众号、《丝竹之家》视频号责任编辑。







【音乐馆简讯】不为拥有  只为传承——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

【音乐馆简讯】丝竹弦乐共传承 古韵新声庆华诞——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国庆非遗展览

【音乐馆简讯】瀛洲交良友   古调觅知音  瀛洲古调崇明派琵琶艺术研究学会(筹备工作组)成立!


    《江南雅韵》是传播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的纯公益性网络平台,每星期三、六播出。我们欢迎您的关注和参与,衷心希望收到您的评论建议(留言区),敬请在阅读后点赞、下载、转发,让我们为传承中国音乐共同努力。

总编:杨 刚 
艺术总监:周 峰 副主编:李 亚
文稿编审:朱玉学 音频编审:朱毅
责任编辑:黄建新  张佳玥
邮箱:1207796138@qq.com
客服电话:13817171188

  本专题系列节目相关资料,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用以任何商业用途,若有违者,本公众号保留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江南雅韵
江南丝竹与琵琶艺术作品介绍、民间音乐活动信息、民间音乐资料研究、探讨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