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论】朱玉学: 南音漫过洛阳桥

文摘   2024-12-14 00:01   上海  
点击江南雅韵,关注我们

   

南音漫过洛阳桥


朱玉学


        南音——洛阳桥——余光中,这三个与福建泉州紧密相连的名词,对于东北人的我既陌生又新奇。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读过一首《乡愁》诗,闻得余光中先生大名,其它则一无所知。前不久终于有幸去泉州采风,欣喜若狂,大可学研一番喽!



叩问洛阳桥


       洛阳桥不在洛阳,为何近千年前出现在(建于)与河南洛阳相距1500公里的福建泉州呢?

       

福建泉州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与惠安县交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处,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潮州广济桥齐名为古代“四大名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状元桥”。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渊博。尤其在宋代书法史上,素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家的之说。在他第二次出任泉州太守时,主持修建洛阳桥,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六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最大的桥板重15吨,上置6或7条石板。桥的南北两端各有2尊圆雕将军石像。桥旁有石塔5座,用以镇风,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中央两侧筑石亭2座,供率骑休息。桥的两侧有500根栏柱,建置石塔9座,桥上筑石亭7座。洛阳桥墩端部呈两头尖船阀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雕,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年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

       

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三项 : 即“筏形基础”法,由底板、梁等整体组成;“种蛎固础”法,即在桥基、桥墩上人工种植牡蛎,利用牡蛎外壳吸附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让石桥梁的基础更加牢固;“浮运悬机架桥”法,是一种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洛阳桥以其巨大的工程体量、精湛的营建技艺和超群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

        

据载,唐宋时期因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流落泉州,有河南人认为这个地方酷似洛阳,逐起名为洛阳镇、洛阳江,洛阳桥因而得名。

       

为纪念蔡襄,泉州市政府于1996年8月,位于洛阳桥北桥头竖立蔡襄雕像,高度为12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已成为洛阳桥的标志物之一‌。 2021年7月25日,洛阳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遺溢桥韵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2009年10月25日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泉州南音《元宵十五》


陪同我既当司机又当导游的泉州张先生介绍,作为南音发源地的泉州,目前有30多个南音剧团‌,还有近400个民间南音社团,几乎覆盖古城每个街道。为宣传、传承赓续传统文化,当地文旅部门,于2024年4月13日,开启“世遗桥韵”洛阳桥常态化惠民展演活动。每月定时定点,即每两周举办一场南音音乐会,以音乐为媒,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洛阳桥现场,古老的千年石桥亭,婉转悠扬的南音演奏,极具闽南独特韵味,引来游客驻足欣赏,赢得连连掌声。民谣弹唱、经典老歌、流行音乐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轮番上演……历史与现代,洛阳桥和南音(非遗)两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交融,美美与共,真乃饕餮盛宴。演唱最多的保留曲目,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作《洛阳桥》。一位外地游客留言 :在洛阳桥上聆听《洛阳桥》,真是天作之合,难得的享受!

       

刘德海先生曾在2001年和2003年率队前往泉州研究南音‌。在这段时间里,他见证了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在中国的影响力‌。如今这“世遺桥韵”等活动,正是刘德海先生生前高兴看到的。


乡愁伴跫音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

        

 诗人分别于2003年、2004年两次回到家乡泉州。2011年4月22日,83岁高龄的余光中先生,在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的陪同下,第三次回到家乡泉州,亲自从洛阳桥的桥南走到桥北,完成了他梦寐以求的,走完洛阳桥的夙愿。他用双脚丈量这座千年古桥全长的1060步,心潮澎湃,思乡愁绪油然而生。这次踏桥行走不仅让他对洛阳桥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发了他创作《洛阳桥》的灵感‌,“一定要写一首思念乡情的诗,在洛阳桥上首发。”据说,诗人在游览古桥时,已情不自禁的向同行友人倾诉了诗作的框架结构。回到台湾的5月4日,逐完成了《洛阳桥》这首诗作。于2011年5月27日,在泉州洛阳桥举行了新诗发布仪式,后发表于《明报月刊》‌‌,《洛阳桥》收入《余光中诗集》,全诗共分10段,每段四行。


       

余光中先生在《洛阳桥》中描绘了这座古桥的壮美和厚重历史,那宽大沉重的石桥板,留下了几多美好的回忆‌。“父亲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还有年轻的母亲,“三人走过了洛阳桥”,而如今“潮起潮落,年往年来,”“一代又一代”,“匆匆过桥”,赶路、徘徊,“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qiong)音(足音)”,“江水东流,矗立不倒。”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桑梓故里的深切眷恋。

     

       古调,古桥,僭越时空,在这里亲密融合交媾,又经“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从台湾专程亲自踏数桥板,踌躇满志,谈古论今,诗愫泉涌。怎奈心潮动,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思也愁,恋也愁,几多痴情几多愁 ?  双鬓皱纹浓,鹤发老童还。浪花淘尽,白鹭啾啼,难解忖乡情。可叹蔡公当年,徘徊石桥千万遍,越江跨海,把酒奉后人。南音婉,诗情长,向北望洛阳……


笔者与泉州张先生洛阳桥合影

        

可惜此次泉州之行,错过了桥上南音演奏的时场,只得将寸心情愫寄存于此。听说还有一项非遗提线木偶戏《洛阳桥》,留在下次一并欣赏吧。

        

站在洛阳桥头,仰望高大的蔡襄雕像,聆听扬声器中播放的袅袅南音,怀古伤今,感慨良深 ;千古桥畔,遍拍柱栏,洛水滔滔,乡愁淡淡。


正可谓:

刺桐花开几春宵,
南音漫过洛阳桥。
潮起潮落扶与望,
莼鲈之思情未了。


 落笔于2024年11月26日  泉州




笔者与亲友漫步洛阳桥






【江南丝竹】《三六》《中花六板》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

【江南丝竹】《欢乐歌》《霓裳曲》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

【江南丝竹】《凡忘工》《行街》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

【江南丝竹】《云庆》《慢六板》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


    《江南雅韵》是传播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的纯公益性网络平台,每星期三、六播出。我们欢迎您的关注和参与,衷心希望收到您的评论建议(留言区),敬请在阅读后点赞、下载、转发,让我们为传承中国音乐共同努力。

总编:杨 刚 
艺术总监:周 峰 副主编:李 亚
文稿编审:朱玉学 音频编审:朱毅
责任编辑:黄建新  张佳玥
邮箱:1207796138@qq.com
客服电话:13817171188


  本专题系列节目相关资料,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用以任何商业用途,若有违者,本公众号保留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江南雅韵
江南丝竹与琵琶艺术作品介绍、民间音乐活动信息、民间音乐资料研究、探讨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