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耀辉
王慎轩先生(1900-1984),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妇科专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吏之家,3岁失去父亲,家庭逐渐衰落。16岁考入浙江第五师范,19岁辞去小学教员职务,独自一人来到上海,在同乡开设的绸缎庄做账。因醉心并好学于中医,他以旁听生身份进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白天听课,晚上回店加班做账。丁甘仁怜其辛苦,赞其聪慧,特准其以插班生身份正式入学,并嘱其用心学习。王慎轩发奋读书,年年以成绩第一而列榜首,免除学杂费,减轻学习负担。
丁甘仁为使他及其他弟子更好地继承前辈学术思想,常将得意门生送往名家处实习。王慎轩被送到著名经方大家曹颖甫处实习,王得其真传,受益匪浅。曹颖甫因其勤奋好学,将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且在家中接待他,并在夜深人静时详细讲解疑难病例的处理方法。1924年,王慎轩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五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应苏州浙江同乡会之邀,赴苏州行医,还拜苏州妇科名家缪康寿为师。在缪师的指导下,王慎轩精研妇科,对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妇科难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王慎轩先生校订的医书《诊病奇侅》,由苏州国医书舍发行
26岁他创办了苏州女科医社及中国第一本《妇女医学杂志》,随后创办了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出版了《苏州国医杂志》。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女科医学实验录》,震动中医界,被评为苏州四大名医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北京中医学院。
——师徒情缘——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经上海崇明县寿安寺住持广愿大和尚的介绍,去苏州王慎轩先生家学医。先生自1965年从北京退休返苏州后,一直隐居家中,只于每日上午在家中接诊病员,故先生退休后的生活甚为低调,基本上远离了医药卫生界,以至于很少有人再提起或想起他了,当时在苏州中医界很有名望的则是黄一峰、奚凤霖、陈松龄等先生。先生家是在苏州市中心名为旧学前的老街上,经过一条幽静的小巷,顺手转个弯,沿着斑驳的围墙便可走到那座并不起眼但很有沧桑感的古色古香的老宅门口。推门进去,一眼就可看到宁静的花园和不远处的水井,也能不时闻到阵阵飘来的檀香香味。这是个静谧且温馨的地方。先生家有前后三进房子,先生和保姆们住在后面,笔者被安排住在阁楼的小房间。说是房间,其实就是一个小书房,里面安放一张单人床,还有就是书柜,安顿好后就被保姆领去先生的书房。先生听说笔者是广愿师父介绍来的,便很客气地说:“我已经知道你要来的消息了,你住下来,先和其他一些来学习的师兄弟熟悉起来。”并问笔者有没有学过中医?笔者回答:“我是自学的,在农场做过卫生员。后来知青回城待分配期间,到我父亲好友一位老中医处请教过,但几乎是看他诊病,也没有学到什么。”先生听后就说:“你在这里多看看医书吧。”就这样,笔者从苏中的启东来到了先生身边。
旧时的苏州
周耀辉在苏州住下后,上午陪侍先生应诊,下午为老师打理内务,晚上看书。一个月下来,生活、学习安定,对先生的敬仰日增。了解到先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教育家、妇科名家,心中便萌生了想做先生入室弟子之念头。初先生以年事已高(时八十岁)、体力不支而不愿再收徒为由,婉言谢绝,后经先生的—些老友及保姆再三相劝,先生又见笔者学习不错,对笔者在较短时间内能单独替其应诊较为满意,就同意择日举行仪式正式收笔者为入室弟子。
大约在一个8月中旬,先生家的保姆通知笔者于次日上午买一对一斤重的蜡烛,拿出三元钱买中午的素菜以作供斋,要行拜师礼了。笔者忙遵嘱在次日上午把物品买好并送到保姆手中。临近中午时分,笔者在保姆的陪同下,进入先生书房。拜师仪式简单而庄重。先生端坐在椅子上嘱我先焚香点烛,并端菜上供。先生礼佛三拜,然后缓转身躯,用浓重的绍兴夹苏州方言的语调对笔者说“我曾带教过上百个学生,你是我最后最小的一个学生,自你之后,我决定关门不再收学生了。你是我的学生,也就是王氏的门人,所以,你先拜佛,次拜医圣张仲景(书房的墙壁上,挂有一北京画家画的张仲景读书像),再拜祖宗,最后拜礼我。”就这样,分四个方向,每次叩拜三遍。拜毕,先生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关门弟子,赐号为小轩,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能治病救人的好医生。”这就是先生对我的唯一要求和愿望,我便再三叩谢先生的受纳之恩。当时见证人除了两位保姆外,还有先生的门生胡念瑜、汪锡麟夫妇俩。从此以后,笔者便在先生身边学习,先生每日不仅在临床上手把手教导,还在晚上整理医案时详细讲解其中的诊疗思路和用药原理,使笔者受益良多。
——悬壶济世,情操高尚——
王慎轩先生在苏州行医时,免费应诊送药,尤对穷苦患者,甚至还给予往返车费。邻里间有贫病交困者,先生闻讯后常贴费用救济。曾有一位孤寡老人,长期患病无钱医治,王慎轩不仅为其免费治病,还时常送去生活必需品,甚至在老人去世后,帮忙料理后事。
20世纪50年代末在北京中医学院执教期间,他也无私资助一名家庭困难的女性病患,直至她病愈。她是一名年轻的母亲,因丈夫去世而陷入困境。王慎轩不仅为她免费诊治,还帮助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她能够自食其力,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至80年代初,先生高龄仍上门看望老邻居病人,并送药,展现其高尚医德。
——创校办刊,教书育人——
1931年,王慎轩在苏州创办苏州国医专门学校,这是苏州第一所中医学校。学校面向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招生,设有西医课程及基础课,学制4年,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学校不仅注重理论教学,还重视临床实践,每年组织学生到医院实习,并邀请名医讲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实际案例。
民国二十四年苏州国医学校留影纪念 第二排右十为王慎轩
新中国成立后,王慎轩应聘至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参与中医教材编纂及审稿。他在校期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了“学以致用,医以养德”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1958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主审《中医妇科学》,参与教学及临床带教,提出中医学生实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实践。
——中医教学心得——
王慎轩先生认为中医授徒方法很重要,学生应注重基本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学生实习时,应独立思考、分析病案,提出治疗方案,供大家评论,带教老师指导总结。此法使学生既有思考实践机会,又能真正理解老师的指点,领悟治疗思路与特色。先生的教学特色影响深远,许多年后仍被其弟子沿用。这一方法与丁甘仁当年带教方法如出一辙,可见丁公的授课法给予先生的影响很大(20世纪20年代初,先生求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当时丁公既忙于诊务,更忙于校务,平时无暇顾及授课,但出诊时带上学生却是必不可少的。出诊遇路途稍远,则由马车送往,车厢可容三五人。丁公胸前佩戴一串佛珠,端坐车厢中,学生围其而坐。公先将病人的病情细述一遍,而后由学生思考,拟出治法或向老师提出疑问。倘若学生认为无疑问,丁公则提问题,由学生作答,答不出就要遭受批评。所以,学生们既高兴和丁公一起去应诊,又担心回答不出丁公的问题,而能被丁公点名,带去出诊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其得意门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因此先生也发扬光大了丁公的教学特色。许多年以后笔者在自己临证中对中医教学尤其是临床带教也非常重视,认为中医授徒方法很重要,要使每个学生能真正学到带教老师的诊疗本领。
王慎轩特别强调医德的重要性,他常说:“医者,仁心为先,技术为次。”他要求学生在学医的同时,不断修身养性,做到心存善念,待人真诚。王慎轩身体力行,吴越之地的父老乡亲们因感于先生之高尚品德及精湛医术,便尊称其为“佛医生”或“王神仙”(与王慎轩谐音)之号。他自己讲,在苏州生活工作几十年中,街坊邻里的父老乡亲们对他很是照顾和支持,所以,他常以报恩之心善待和接济邻里百姓。由此可见,先生在苏州获得雅名洵非虚语,确是实至名归。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使他们不仅成为了技术精湛的医生,更成为了品德高尚的人。
王慎轩所著《女科医学实验录》中的题词“女界福星”
王慎轩先生于1984年因病逝于浙江绍兴,享年85岁。其六十多年从医生涯,学贯中西、古今融通,精于实践、善于创新,承上启下、教书育人,是一代大家,更是一位慈悲喜舍、情操高尚的宗师及楷模。他的医术和医德不仅在学术界和医界广为传颂,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中医学子。他的精神和理念,至今仍在中医学领域发扬光大,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