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是与夏应堂联合在一起的,但丁是起主导作用的。在上海滩,中医有“南夏北丁” 的盛名(南是指老城厢,北是指老城厢以外的范围)。
谢利恒先生与其著作《中国医学源流论》
在前期教师队伍中有谢观(谢利恒),他担任学校校长。谢观出生在武进县罗墅湾一个中医世家(离孟河以南几里处),他出版过一本重要的史书著作《中国医学源流论》,还有《中国医学大辞典》。1929年全国中医界抗议政府废止中医案,谢氏为赴南京的请愿团团结长。
曹颖甫先生像
曹颖甫,江阴人,在著名的南菁书院念过书,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后来他在南菁书院校长黄以周影响下,他选择了学医。他在老家江阴拜钱荣光为师,后又被引荐给孟河医生巢梧仲家做先生,教巢氏的儿子,此时他也受到过孟河医派的影响。1918年他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曹是民国时期经方派的主要支持者,他对经方和大剂量用药有特别偏好。丁甘仁与曹相互敬仰,尽管背景、社会地位、医学取向各不相同,但成了好友。曹颖甫很快就应邀担任中医专门学校的教务长还亲自开课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的汉学底蕴,对仲景原旨深入讲解为学生所折服。他与丁甘仁之间的情谊一直延续到丁氏1926年去世之后。丁甘仁去世后,他为其写了祭文,还为此在一段时间退出了公共生活。八一三事变后,曹退居故里,因拒绝出任维持会会长,坚贞不屈而被日军杀害,其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
丁福保与祝味菊
丁甘仁学校的教师有上海有名的学者和医生,如丁福保和祝味菊。丁福保,他既是南菁书院毕业生、近代藏书家、翻译家,也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他创办了丁氏医院,医学书局,先后编译出版8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他在上海创办了一个“中西医学研究会",结合中西医界同仁,倡导医学研究。祝味菊,浙江绍兴人,接受过中医、西医的教育,是近代中西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要改革中医,但始终立足于中医。学术上衷中参西,崇尚温阳;临床上善用附子,创多种温热配伍法治疗疾病,临床疗效奇佳。
学校开始时主持学校事务与教学的主要有丁仲英(丁甘仁次子),他既是教师,又是临床带教老师。丁仲英的内兄也是丁甘仁的徒弟—-余继鸿,被任命为中医经典文献课和中药学的讲师(后有文写余继鸿的专述)。首位解剖学邵骥曾在德国学过西医,他是丁甘仁的孟河同乡,另外至少还有四位来自孟河的医生——黄汝梅、郑兆兰、汤潜和徐嘉树也在早年教师花名册内。
黄文东(左)与程门雪(右)
程门雪、黄文东不能列入早期教师名录,两人是中医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程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内科杂病等,同时也在广益中医院担任临床带教老师。后来在丁济万接手的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导主任。黄文东1921年毕业后回故里行医,1931年应丁济万之邀返母校任教,主讲《金匮要略》、《伤寒论》、《本草》、《名著选辑》及中医妇、儿科学等课程。后程门雪离开了学校,开始自己行医,黄文东接替他担任教导主任,直至学校于1947年为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关闭。
许半龙先生
许半龙,江苏吴江人,父早丧,20岁时遵母命随舅舅陈秋槎学医。1922年,初有所成的许半龙在亲友介绍下,赴上海拜于丁甘仁门下,研习外科。后正式入学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深造。毕业后留校,除教学之外,还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外科主任。除了日常诊务之外,同时倾心治学,勤于著述,写成《中医外科学大纲》。丁甘仁对其褒奖有嘉 “予自寓沪以来,从游者不太数百人,而外科一道,研求者盖寡。今是编行世,不独为吾门光,抑亦造福于病家者,殊匪浅鲜也。" 足可见丁甘仁先生对他的期许与认可。1919年他与王一仁、秦伯未、严苍山、章次公等人在南市黄家阙路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为祖国培养中医骨干人才。他精医学,尤擅长外科、喉科,先后担任训育主任、教授、院董等职。民国初期,许半龙加入南社,结交柳亚子后,常和他唱和诗词,相交甚欢,他还多次会与南社雅集。许热衷研习国学,曾求教于章太炎、吴昌硕、曹颖甫诸公,先后参加沧社、国学商总会。柳亚子为许半龙作《静观轩记》一文时写道:"许子性渊寡语言,每朋簪杂沓议论峰起,独哑然无一言,间或微笑而已。其文朴质而无华,其为学务实而不噉名,盖真能无愧于静者。"这正是儒医许半龙一生最好的写照。许半龙与程门雪、秦伯未共称丁门三杰。
“建院八老”铜像
龙华医院院内草坪上矗立的开院八个元老并不是代表孟河医派,而是反映了龙华医院开院时海派中医在龙华医院各科的元老。其中副院长丁济民是丁甘仁嫡孙,擅长中医内科、上海中医学院医史教研组主任,上海名医,他也是中医古籍藏书家。黄文东是内科主任,是丁甘仁早年上海中医专门学第校一届毕业生。副院长徐仲才是民国期间上海儿科名家徐小圃之子,幼承家学,又师从名医祝味菊研习中医内科。陆瘦燕是著名针灸学家,他年少时随父习医,得其真传,18岁即在上海悬壶济世。诊务日隆后,任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石筱山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就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案侧,1924年来沪临诊后,与胞弟石幼山共设诊所。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龙华医院伤科主任。顾伯华是中医外科名医,早年随父顾筱岩习医。后其父又将他送到前上海中医学院就读,因海上中医学校中以丁氏所办的学校最为著名(当时丁甘仁的长孙丁济万担任院长),顾伯华的长兄顾伯棠、堂弟顾伯康也先后入丁氏的学校习医。顾伯华1956年起任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1960年起任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陈大年,中医妇科名医,其父为沪上妇科名医陈筱宝,幼承家学,随父行医,声誉颇著。1952年参加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1959年起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主任,1960年起任龙华医院妇科主任。范新孚,中医眼科名家,出身于眼科世家,早年从祖父范香孙习医,继承家学。他于1927年就读于丁氏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又师从中医内科名医夏应堂,随后在南市文庙设立眼科诊所。1956年应聘进入上海中医学院任眼喉科教研组主任,1960年任龙华医院眼科主任。顺便提一下,石筱山之子石仰山(第二届国医大师)也曾师从黄文东医师学习中医理论基础。从上可见龙华医院开院元老中出于孟河医派的医生占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