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翰文,985高校硕士,怀揣着骄傲和自豪,踏上了归乡的路。
春节将至,他心中满载着对家的思念,还有那份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硕士头衔,在这个小县城里,无疑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年夜饭桌上,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林翰文被推到了话题的中心,亲戚们纷纷围拢过来,询问起他的近况。他微笑着,用自豪第说,自己找到一份年薪20万的工作。
“哎呀,大学生就是不一样,不像我们那时候,能有个饭碗就不错了。”二姑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羡慕,但更多的是客套。
这时,赵志祥,那个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如今开着小工厂,生活颇为宽裕的表哥,插话了:“林翰文啊,你这书读得再多,有啥用?你看看我,初中生一个,现在一年能挣100万的,比你那工资可多多了。”
话语间,赵志祥的得意与不屑交织在一起,像一根刺扎在了林翰文的心上。餐桌上的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林翰文的笑容僵在了脸上,心中五味杂陈。
(2)
夜深人静,林翰文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赵志祥的话像一道魔咒,不断在他脑海中回荡。
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是否真的值得?那些深夜里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为了一个公式、一篇论文绞尽脑汁的时光,难道都毫无意义吗?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份看似光鲜的学历,还是为了那份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
或者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社会的标准?林翰文不甘心就这样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他决定,要亲自去找赵志祥,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
(3)
初七那天,林翰文来到了赵志祥的工厂。工厂虽小,却忙得热火朝天。赵志祥见到林翰文,很快便热情地接待了他。
“林翰文,你来找我,是不是因为那天的话?”赵志祥直截了当地问。林翰文点了点头,说:“我想和你聊聊,关于读书的价值。”
赵志祥笑了笑,带着林翰文参观了他的工厂。他指着那些忙碌的机器和工人,自豪地说:“你看,我挣的钱,是实打实的辛苦钱。”
说到这里,赵志祥的语气突然变得有些沉重:“但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也羡慕你们这些读书人。你们有知识,有见识,能看到的是我永远也看不到的世界。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它让你有了选择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生活选择。”
林翰文愣住了,他没想到,赵志祥这个看似粗犷的表哥,竟然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慨。
赵志祥继续说道:“你学到的知识,你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我虽然挣得多,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是我永远也学不来的。”
(3)
从工厂出来,林翰文的心情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读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更体现在一个人的眼界、思维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贡献上。
几年后,林翰文因为其在专业领域的杰出贡献,受邀回到家乡做了一场讲座。
讲座上,他身着笔挺的西装,自信地站在台上:“知识的价值,非金钱可衡。”
林翰文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它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找到力量。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让我们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
台下的听众中,赵志祥也坐在那里。他听得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光芒。他知道,林翰文说的,正是他心中所想,却未曾言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