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人们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皮肤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大便 秘结等燥症。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因此,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在吃的方面,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 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应适当向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
此时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逐渐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
而睡眠可以让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是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建议大家保 证充足的睡眠,以晚上10点前入睡为佳,并保 证早睡早起。
早晚温差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患有慢性肠胃病和肠胃不好的人,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 痛等症状。
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此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 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并且,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阳气会慢慢下降,所以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此时艾灸很关键,我们可抓住末伏的尾巴,在处暑艾灸,可将体内毒素一并带出体外!
艾灸之所以能排体内邪毒,是因为艾草燃烧时产生的热力,可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可参考艾灸
肾俞穴
心俞穴
委中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神阙穴
关元穴
膻中穴
合谷穴
另外,我们还应避免中午在室外暴晒,以防暑气伤人。不要贪凉,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尤其是夜晚及早晨避免受凉。
运动调养仍需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