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名师之道,攻坚“五项工作”
十二月的喻家山,仍旧是一片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色与莘莘学子的朝气和活力交相呼应。被誉为“森林式大学”的著名高等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就坐落在此。12月7日至11日,我有幸作为第一期汉江法院五项工作培训班的学员来到此处学习,近距离感受名师的风采,学习做好“五项工作”的方法,与其他同志交流工作心得,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在院党组的精心安排下,在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科学设计下,我从刘成斌教授的课程中认识到社会调查就是要寻找问题的真相,从宋淼军处长的课程中认识到优秀案例所具备的特质,从王溥教授的课程中认识到要写好宣传稿一定要先发掘新闻眼,从滕锐教授的课程中认识到要写好论文一定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从王淼、梁卓两位同事的课程中学习到了撰写宣传稿和信息的方法、技巧……
经过这几天的回炉深造、加油充电,对于五项工作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如何做好五项工作我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我打算改变通常的思考模式,从做好五项工作“要如何做”改为论述“一定不能怎样”,具体如下:
一是一定不能半途而废。我们撰写信息、案例、论文等作品,在投稿后也可能石沉大海,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滕锐老师说“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天下没有白走的路”,宋淼军老师说“不能因为没有结果就放弃前进的脚步”,他们不约而同地道出成功者了走向成功的奥秘,那就是坚持。一颗小树苗之所以能张成参天大树,是因为它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在泥土之下,它长出了发达的根系,形成了稳固的底盘。一个人登上山顶,能够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是因为他经历了漫长的、枯燥的爬山阶段,在身心俱疲的极限考验下没有放弃。同理,我们只要坚持动笔,久久为功,做五项工作的能力一定能不断提升,而能力的外在表现——优异的成绩也会随之出现。
二是一定不能将审判业务与五项工作割裂开。通常的观点认为,五项工作以审判工作为基础,要在审判工作中出现特色亮点的情况下开展宣传、调研、司法建议及报送案例等活动,但是这是一种静态思维,既不利于开展五项工作,也不利于提高审判质效。若要做好五项工作,必须将审判业务工作与五项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他们是自成一体,相互成就的关系。案件办得好、类案梳理得全面、法律问题研究得透彻,自然就会给五项工作提供充分的素材;在办案时保持做五项工作的敏感性,自然就能在办案中探索出新的亮点、经验、做法、理论。因此,我们要做审判业务与五项工作的双料选手,同步提升办案水平和做五项工作的能力,将审判工作与五项工作一体推进。
三是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做好五项工作,要紧扣热点问题,对上级法院的工作重点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有针对性的创作能反映审判实践问题的案例、事例,报送五项工作的作品要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避免答非所问、不着边际。对于最高人民法院新颁布的司法解释一定要第一时间学习,积极搜索能反映立法精神、立法目的案例,关注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效果很好的案件,判决形成过程中应当同步撰写作品。判决生效之时也应当是五项工作的作品完稿之时。要让自己的作品既体现出“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理念,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期盼,即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顺应时事潮流,从而占据关键的地位。
四是一定不能妄自菲薄。作为法院干警,一定要相信自己有条件、有能力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也许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法官助理,但是只要你在审判一线工作,你就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和曲折离奇的案件,他们反映了人生百态,让你了解到酸甜苦辣、群众的心态和社会发展的动向,只要你履职尽责,配合法官调解好或审理好了这些案件,他们反映出的法律问题、人性善恶都能转化为你做五项工作的素材。夸张一点说,每一名细心的法院干警都是站在矿山上的人。保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加上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不会缺少从矿山中挖到“宝藏”的机会。此外,只要勤于创作,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优势项目,有的人善于写论文,有的人善于写宣传稿,有的人善于写案例,在情感叙事与说理论证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沟壑,所以不一定要做五项全能选手,可以先侧重优势项目,将优势项目做到极致,等信心倍增之后再来发展其他项目。
为期五天的在校学习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犹在耳旁,我要进一步消化领悟。结业不是结束,而是新征程的开始,要将学习中收获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充分地运用在每一篇作品中,为讲述汉江法院好故事、传播汉江法院好声音作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徐毅】
【审核:吴涛】
【图文编辑: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