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泼天流量,一座城市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游客的“神奇”故事时有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城市逐步沉寂,不复当初热度;有些则被流量反噬,发生从敞开大门欢迎流量到主动降温的转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南方周末的专访时表达了他对“好的旅游城市”的看法:一座好的旅游城市,首先要能够经得住本地市民日常的审视。
本期『方向』,国家旅业网与各位读者分享戴院长在本次专访中的部分内容。
内容精选
▌天底下没有说一座城市是自己过得苦哈哈,让游客来体验美好。
▌一座城市,首先是为万千本地市民服务,如果万万千千的市民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地喜爱,自然而然就会由内而外散发出温暖,游客来,多一双筷子,游客不来,一样过我自己的美好生活。
01
▌松弛感
一座城市自己过得苦哈哈
没法让游客来体验美好
那些火爆一时的网红城市,应该说热度还有一些,但是客观来讲,和它的高峰期相比,已经大大衰减了。
总体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没有跟进。不远千里过去,凑一时热闹可以,但是不能长久。现在的旅游,都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的向往为前提。
城市的发展,不可能靠转瞬即逝的烟花支撑,而是要靠内在的体系。一个城市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一定是一个“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天底下没有说一座城市是自己过得苦哈哈,让游客来体验美好。
我们要树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流量观,不能唯流量是从。所有流量的到来,要看到它内在的规律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流量。
如果一个城市是一个低洼地,流量像洪水一样涌过来,可能就把它淹没掉了;如果流量是外来的,一些网红带来的,那网红走了,流量自然也就走了。可能像潮水一样来,又像潮水一样退去。
只有深水静流的美好生活,才能留得住游客。一座城市,首先是为万千本地市民服务,如果万万千千的市民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地喜爱,自然而然就会由内而外散发出温暖,游客来,多一双筷子,游客不来,一样过我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才是一座城市该有的从容、定力和大气。用现在的流行词就是,一种松弛感。所以我说,一座好的旅游城市,要经得住本地市民日常的审视。
02
▌坚实支柱
不要高高在上教育游客
也不能靠旅游局长放狠话
不过,流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地方文旅卷流量这件事,戴斌院长认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令人眼前一亮,“一窝蜂”跟风模仿就有些过头。
我们要回到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网红城市往往都有一些可以引发共鸣的触发点,比如接地气,那里的场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愿意去参与、去体验。一个城市是不是一个美好生活的空间,是不是一个主客共享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网红城市以及想要成为网红的城市,戴斌院长也有一些建议。
第一就是城市的形象,不要试图去高高在上地教育游客,告诉你:我多么高,我多么好,你就来吧。文化自信不能是这么体现的。
第二,在建设世界级或者国家级旅游城市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几个坚实的支柱。首先,交通基础设施,你再好,没有航空、铁路、公路,游客进不来,没有意义;其次,就是城市的小交通体系,地铁、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可以在城市自由地移动;再者,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我经常讲,一座城市的发展往往跟“三区一圈、四馆一站”密切相关,“三区一圈”是指依托城市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商圈,“四馆一站”就是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和文化站。
第三,就是我们的行政法规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如果一座城市,对每个市民都是友好的,本质上是安全、有品质的,那么游客来分享它就行了。不能靠旅游局长放狠话,而是要回到法治的轨道上,去建设一个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务和微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