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河南:执党建引领之笔 绘基层治理蓝图

教育   2025-01-30 20:36   广西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河南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激发不同治理主体活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2024年以来,河南省委社会工作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政治担当,勇于实践探索,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省级建立由23个部门组成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18个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156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党建引领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各级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强化工作协同和政策衔接,推动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解决“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河南省坚持以小切口破题、向纵深发力,围绕基层反映最强烈、群众期盼最热切、社会矛盾最突出的问题,聚焦健全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推动编制和工作力量下沉、规范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强化基层工作经费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制定《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列出7大类20条措施37项重点任务,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实行清单式管理,完善工作报告、通报制度,抓紧进度、抓实成效,推动各级各部门加快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为基层“壮马、轻车、畅路、聚力”,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权责匹配了,任务明晰了,工作保障到位了,为群众服务的时间更多了。
持之以恒为村(社区)减轻工作负担。认真落实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河南省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指导目录》《工作机制指导目录》《综合服务设施挂牌指导目录》《证明事项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村级组织的职责任务和不应承担的工作事项;未经省委和省政府同意,党政群机构不得新设村级工作机制;村(社区)外部标牌标识数量不多于6个,内部功能性标牌数量不多于10个;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只保留10项。目前,全省存在“滥挂牌”问题的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清理工作,共清理各类标识标牌20.32万个。减负“一子落”,治理“满盘活”。现在,广大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从“痕迹管理”等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定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涉及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等4方面19条。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城乡社区治理专题视频培训,721名街道党工委书记同上“一堂课”,带动各地轮训社区工作者4万人次。推动各地对社区工作者按照正职、副职和工作人员三类划分标准,根据岗位职责、社区工作年限、职业水平、学历层次等因素,建立“三岗十八级”的岗位等级序列。指导各县(市、区)适时公开招聘,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全省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18人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
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建立由61家省直部门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沟通联络机制。制定河南省《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阳光助残”“健康义诊”“应急救助”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可感可及,推动1400万名志愿者、8万余个志愿团队融入基层治理。积极引导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担任网格动态信息员,收集上报安全隐患、治安线索等各类问题,设置“民情前哨”,通过“随手拍”、12315热线等途径,助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一域蝶变,全局缩影。乡镇(街道)服务能力提升,社区“轻装上阵”活力倍增,社区工作者队伍壮大有力,群众热情投身协商共治,志愿服务活动蔚然兴起……如今,一幅基层治理和谐有序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处处洋溢着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加快形成。

居民在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三社区邻里食堂用餐。洛阳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生动实践






郑州市:

以全域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郑州市立足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将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作为各级书记“一号工程”,把组织优势与数字优势有机融合,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筑牢党建引领“压舱石”

郑州市织密“党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组织”的“一核带多方”基层治理架构。
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小区(楼院)分别建立一、二、三级网格,按照“50~70户、2小时内完成入户排查、宣传动员”的标准划分“微网格”,在高铁站等城市重点区域建立专属网格。全市共设置一级网格214个,二级网格3510个,三级网格1.9万余个,“微网格”4.7万余个,专属网格4839个,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体系。
分级分类建立网格党组织,形成“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骨干”的组织体系,全市共建立网格党组织3.94万个。
开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年行动(2022~2024年),建立区、街道两级孵化中心140个,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56万个,其中突出孵化培育矛调类社区社会组织935个,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出减负增效“组合拳”

2024年,郑州市在精简基层组织工作事务方面,累计清理滥挂牌子8938个,整改涉“村章乡管”村478个。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市选配社区工作者 13780人,选派4568名市、区两级年轻干部下沉网格历练。开展社区工作者常态化轮训30余期,建立线上平台共享治理经验,举办职业能力竞赛,并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聘街道(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73人,提升其待遇与发展前景。同时,依托市、区、街三级城运中心,推动数据归集、物联感知、AI 赋能和工作闭环。借助网格化平台,全市域7567平方公里空间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和基层治理网实现“四网融合”,全面掌握和处置市域事项。

练好服务群众“绣花功”

为着力解决民生实事,郑州市加大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力度,上线“郑好办”、“AI小郑”“郑连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造500平方米以上的党群服务中心1179个。探索建立“公益低偿、优质专业”的市场化运营党群中心模式,全市共募集社区发展治理基金2000余万元,引进健身、托育、食堂等社区服务项目113个。大力破解发展难题。成立运输、快递、外卖等15个行业党委,配备专职党建工作人员,打通企业服务直通车。依托“郑好办”“郑好融”“亲清在线”等应用程序,畅通企业诉求渠道,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骑手码”,破解“进门难、管理难”问题;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工会、城管等资源建设“城市驿站”1500余个,统一标识和服务标准,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提供暖心服务。


专家视角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樊红敏:郑州市通过数智赋能手段,以全域网格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了社区治理重心下移的郑州模式,在三个层面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发展。一是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重心下移有机融合为路径,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落实和治理形式的转变。二是从社区治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化解社区工作者与居民需求错配难题,激发社区活力。三是探索实施“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通过制度网络、制度平台、制度环境建设,形成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支撑体系及治理合力。







洛阳市涧西区:

打造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邻里中心



需求清单:临近春节,希望提供理发服务;资源清单:涧贤商家‘魅力1+1’理发店;服务清单:开展义剪活动……在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二社区邻里中心大厅,挂着这样一张牌子,上面清晰地列出邻里中心1月份的需求、资源和服务内容。
“三张清单”不仅是涧西区邻里中心开展精细化服务的有效抓手,也是规划建设初期科学配置功能服务的重要依据。该区在统筹考虑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存量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群众需要什么,邻里中心提供什么”。截至目前,涧西区已建成76个邻里中心,引入第三方运营比例达85%,日均活跃人数达1.8万人。
“一个月能增收两三千元,对我们全职妈妈来说,是个好机会。”家住珠江路街道石化社区的张远方,一大早把小女儿送到社区邻里中心的托育园后,就来到隔壁的“妈咪手作”工作室学习钩织。
为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涧西区在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积极引入手工艺就业创业、电商直播、研学旅行等群众需求较高的20余项服务项目,帮助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
“邻里食堂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太方便了,走路几分钟就到了,饭菜干净可口又实惠!”涧西区南昌路街道江西社区邻里食堂引进豫秾餐饮饭堂,正式开业运营后,引来周边居民的交口称赞。
涧西区通过“场地换服务”“连锁承包”等方式,引入品牌商家、社会组织等主体,对公共服务进行适度运营,为居民提供低价优质服务,并引导入驻市场主体把部分收益反哺,实现邻里中心运营良性循环。此外,该区还探索设立社区治理发展基金,通过对社区资源进行公益化募集和市场化运营,筹集资金20余万元,用于邻里中心公益服务和运营。
日常餐食、按摩理疗、儿童托育、休闲咖啡、技能培训……一应俱全。如今,涧西区邻里中心人气越来越旺,这里已然成为居民群众“家的延伸”。


专家视角


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王静毅:洛阳市涧西区以邻里中心建设为重要载体,坚持问需于民、整合资源,确保服务的精准度、时效性、满意度。通过积极创新、共建共治,把全面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实现社区服务有品质、合需求。邻里中心已然成为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有力“支撑点”,大力助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新乡市获嘉县:

“3533”铸就乡村善治之路



新乡市获嘉县近年来从健全完善村级运行工作机制出发,创新实施“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制度(即畅通3个沟通渠道、规范5个议事环节、确保3项措施和建好3支队伍),形成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群众管、群众评的自治格局,乡村治理由“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工作人员从畅通群众表达渠道入手,摸清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通过“议题收集、议题确定、议题公示”3个步骤收集议题。在议题收集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微网格员人熟地熟等优势,及时全面了解联户群众的微心愿、小纠纷、烦心事。在议题确定上,根据议事收集情况,召开支部会议,分析研判上会议题。在议题公示上,会议召开前将会议议题、会议时间告知参会人员,保障参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解决方案,确保问题早上会、早解决。制度实施以来,获嘉县各村累计讨论议题1.3万余条,县、乡、村联动解决矛盾纠纷1万余个,化解难题2000多件。
相关部门从健全规范议事程序上用力,通过“通报工作、酝酿讨论、‘两委’商议、形成意见、乡镇点评”5个环节,规范了议事程序,实现“三个更加”,即:议事主体更加广泛、议事方式更加灵活、议事功能更加全面。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群众从一开始的不会说,到后来放开说、商量着办,参与度越来越高,议事能力逐步提升。在全县开展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域绿化大会战”中,参与群众达16万余人次。
获嘉县还从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建立台账、公示报备、三级联动”等三项措施确保议事结果高效落实到位。特别是对村党组织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交乡镇一级平台研究解决,对乡镇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提交县级平台派单处理。保证了党员群众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实现了有事找组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
抓好基层干部队伍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获嘉县重点围绕“建强村党支部书记、党员、村民代表”3支队伍。在村党组织书记管理上,持续开展分类画像、分层管理,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在党员队伍管理上,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定期观摩评比等方式,不断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在村民代表管理上,规范推选程序,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及时按照程序更换。同时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人民观审员、“三零”村激励等制度,积极构建“党建+大数据+全科网格”社会治理体系,营造“平安创建人人有责,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专家视角


新乡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主任朱兴梅:民之安乐皆由基层善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获嘉县以“3533”党群议事会为抓手,创新基层治理体制、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汇聚群众智慧和力量,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不会干、不敢干、不能干”的难题,乡村治理工作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干部带着群众积极干”,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的获嘉经验。其经验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务实管用、可复制可推广。



来源丨中国社会工作报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纯公益宣传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精彩栏目推荐

← 左右滑动点击查看更多栏目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


扫码添加编辑微信


社区教育大讲堂
致力于全国社区教育领域新闻资讯传播,学术论文交流,领导、专家讲座等综合性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体。全程服务于中国社区教育及老年教育工作各个不同群体的受众人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