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河南省济源示范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开创现代化济源建设新局面

教育   2025-01-31 16:20   广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以下简称济源示范区)将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的目标,围绕产业融合、城乡一体、联农带农,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以乡村振兴工作的示范带动,推动现代化济源建设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01

强化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增效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济源示范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提质增效,走出一条多元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在特色农业培育上持续发力,打造济源“一粒种、一棵草、一只兔、一头牛、一颗核桃”农业品牌。充分发挥济源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杂交洋葱种子生产基地优势,深入实施蔬菜种业振兴行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解决蔬菜种子“卡脖子”问题,叫响“一粒种”品牌。围绕济源冬凌草这一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叫响“一棵草”品牌。加快推进国家兔肉出口备案养殖场、国际化兔肉冷链物流园、国家肉兔育种基地、肉兔科研平台建设,叫响“一只兔”品牌。发挥河南省最大的奶业生产基地优势,打造全国一流休闲观光牧场和智慧牧场,叫响“一头牛”品牌。立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核桃良种基地”基础,以核桃品种改良为抓手,建设多个鲜食核桃基地,叫响“一颗核桃”品牌。

河南省济源万亩蔬菜制种基地花开正艳。

转型升级精深加工业。依托济源双汇、伊利、中沃、济世药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围绕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面制品、中药材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系列,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全面配套完善产地初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强化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研发基地和平台,重点围绕饮料、冬凌草等中药材制品、核桃制品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融合发展休闲旅游业。立足济源丰富的山水资源、文旅资源,充分发挥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市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森林康养、民宿经济、山地运动等新业态,加快促进农文旅融合。持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巩固休闲旅游村庄建设成果,推动休闲旅游村庄提质增效。坚持运营前置,强化市场思维,招引专业运营团队,创新实行美学顾问制度,在条件成熟的村庄设立乡村运营现场培训教学点,培育一批优秀乡村运营师,全面提升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乡村运营模式,建设一批乡村运营试点村庄,使“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

02

城乡一体

推动农村增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济源示范区将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之路,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片区推进,优化乡村规划建设。持续实施“15320”乡村建设行动,重点聚焦“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5个村庄组团、3个特色小镇、20个休闲旅游村庄”,片区化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党建联合、规划联批、产业联兴、设施联建、乡风联治”,加快培育打造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10条具有济源特色的乡村特色风貌带,实现串珠成链、连片发展。依托乡村建设项目库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一库一单”,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完善、风貌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坚持整体打造和分类引导并重,营造特色化乡土风貌。

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效能提升,持续深入推进“五星”支部建设,加强村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和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为乡村振兴聚合力、强保障。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持续探索“三调四化五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推广“小微权力清单”“道德积分储蓄”等乡村治理成功经验,深化法治乡村、数字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化解工作做在前头。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优化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加快促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形成。

引育并举,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实现农村增活力,要引人才、聚人气。实施乡村人才引进计划,健全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大展所能、大显身手。健全选拔培养、按需培训、动态调整、正向激励、分类提升五项机制,全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市场化意识、产业化理念和时代性思维,培育更多农村致富带头人、模范党员、高素质职业农民。鼓励职业技术学院、技工院校增设涉农专业,依托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设立专家服务基地,帮助基层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培养乡土人才。深化“6+1双百人才联镇助村”行动,锚定产业发展靶向、精准匹配行业专家、精准施策惠农助农,打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03

联农带农

推动农民增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济源示范区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突出产业带动,深挖经营性收入潜力。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指导各镇、村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地域特色,选准主攻产业和发展路径,把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不断增长。充分发挥济源1000余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持续探索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农副产品保护价收购、土地流转、带动就业、资产收益等联农带农方式,确保农民合理取得产业链中的增值收益,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坚持就业拉动,助力工资性收入增长。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通过发展镇域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吸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支持农民工从事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新就业形态增加收入,为农民群众创造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统筹高素质农民培育、致富带头人培训、乡村工匠培育等培训资源,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激发农村劳动力技能成才、技能致富。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及时、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

强化改革促动,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巩固拓展全国首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成果,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村集体统筹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模式。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因村施策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5万元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三规范两促进一提升”(规范集体财产管理、规范集体经济合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行动,持续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

(作者:庄建球系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

来源丨《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期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纯公益宣传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精彩栏目推荐

← 左右滑动点击查看更多栏目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


扫码添加编辑微信


社区教育大讲堂
致力于全国社区教育领域新闻资讯传播,学术论文交流,领导、专家讲座等综合性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体。全程服务于中国社区教育及老年教育工作各个不同群体的受众人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