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欢迎转载
文|芳草屋
-书报文摘签约作者-
除夕最早被提及,是在西晋周处所撰写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之中。除夕,灯火阑珊,是亿万家庭的温馨团圆夜,也是漂泊在外游子的心灵归宿与向往。正如张小娴所说:“我们所怀念的年味,并不光是饭菜的美味、花的香味、朋友的相聚、情爱的滋味、家的温暖与故乡的水土,而是所有这些加起来。年味,就是团聚的味道。”大家在庆祝阖家团圆时,迎接新年的到来,期许未来的美好。除夕,是一场最温暖的团聚,年夜饭则是其不可或缺的盛宴。食物,作为团圆宴的精髓,是我们犒劳自己、共享天伦之乐的最佳方式。宋代郭应祥在《鹊桥仙》一诗中,写过除夕全家团圆时温馨的一幕。这一年,除夕巧遇立春,在大雪纷飞中,团年饭开始了。 郭家三世同堂,全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团聚的愉悦时光。桌上摆满了各式佳肴,香气四溢;耳边是笙歌舞曲,节奏欢快;全家人笑语盈盈,笑声传遍整个小院。大家庆祝瑞雪兆丰年,同时迎接新春第一缕曙光的降临,更是在团圆宴中,感受欢声笑语的喜庆氛围。岁月流转间,大家又长了一岁,所有人心中都满载对未来的期许。有人说:“过年不是父母最盛大的节日,你回家才是。”热气腾腾的饭菜,温声软语的家人,觥筹交错间的祝福,构成了中国人心中最幸福的年味。无论是城市街巷,还是乡间村落,“团圆”始终是除夕最动人的旋律。千家万户共团圆,赋予了年夜饭特别的含义,也成为每个人最难忘的记忆。俗话说:“除夕子时雪,落地已隔年。”
除夕,是最特别的一天,它如同桥梁,连接着旧历与新年。不仅让我们告别过往,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启程。
苏轼曾在诗《别岁》中描绘了自己除夕日的情景:“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写这首诗时,苏轼在陕西凤翔为官,春节无法回京与弟弟和父亲团聚。
他独自守岁,渴望按故乡的习俗庆祝,可遗憾找不到共贺之人。
想到这一年转瞬即逝,孤寂与忧伤不禁涌上心头。
可是,想起东边邻居家的酒已酿好,西边猪舍里的猪已长得肥壮,苏轼的心境豁然开朗。
他释然笑笑,举杯致敬过往,决定用除夕这一日的欢乐,来慰藉过去这一年的忧伤。
让所有的忧愁,都融化在醇厚的酒香与佳肴之中。
除夕,是一场与过往的告别。
无论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你曾经历过多少不开心,有过多少颓废的时刻,都请怀揣一颗辞旧之心。
勇敢挥别过往,坦然活在当下,紧跟时光的步伐,不疾不徐稳步前行。
有自我强大的能力,也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网上有人问:“为何每年春节,有那么多人历经千里跋涉,也要赶回家中?”有人回答说:“因为春节与除夕的年夜饭,对中国人而言,是一场心灵的集体疗愈。”只见桌上摆有合欢汤、屠苏酒、如意糕和吉祥果,不仅富含美好寓意,也寄托了全家人的新年愿望。唐朝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夕日,骆宾王与家人团聚,守岁达旦。期盼长夜尽早去,寒冷随旧岁消散,来年与晨光共新。这一天,家人会洒扫庭院,拂去尘埃,在虔诚的燃香祭拜之中,除旧迎新。年夜饭开席了,长辈们举杯共贺,叙话丰年,享受除夕的美好时光。除夕的年夜饭,不仅是家族团聚的象征,也是所有人心灵的疗愈。清朝张晋有诗《除夜》:“团圞坐儿女,一笑醉流霞。”在团圆的日子里,全家人围坐一堂,不为美酒所陶醉,只为亲人的笑声所沉迷。在饭菜飘香中,享受家的温暖;于日常烟火气里,感受亲人最真挚的守候。这份温馨与愉悦,足以驱散所有的疲惫和孤独,让严冬不再寒冷。舌尖上的除夕年夜饭丰富多样,虽然大江南北风俗各异,却共同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美好的祝愿。每一道年夜菜,有对过去这一年的告别,还有对新年最朴素的憧憬与期待。在这个特别的节日,团圆让家更加温暖,祝福让喜悦的氛围更加绚烂。将真挚的祝福送给每一位亲人,祝他们“万事如意,新年快乐,健康平安!”也愿所有祝福,能传递到千家万户,让团圆永远,安康相伴!
欢迎转发朋友圈~
有什么想法和意见,请给我们留言!
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书报文摘》是《书报文摘》报专门打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好看的人,都在看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