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简介
男性,48岁,浙江瑞安人,2024-12-23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喉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发现喉部新生物1个月余。
现病史:
2023-12 因喉鳞状细胞癌于我院行9次化疗(2023-10~2024-8)及33次放疗(2023-12~2024-2)。治疗后喉部肿物明显缩小,无呼吸困难及声嘶,后每月于我院复查。
2024-11 门诊复查喉镜时发现喉部新生物;电子喉镜:左侧声门区粘膜粗糙,左侧室带饱满,左侧披裂固定。间断声嘶,伴咳嗽咳痰、左耳痛,无耳流脓、发热、呼吸困难等。
2024-12-10 电子喉镜:右侧披裂活动受限,左侧披裂固定,左侧室带饱满膨隆、遮挡该侧声带,余左侧声门区组织粗糙,右侧声带肿胀,声门裂5mm,声门可闭合。
2024-12-16 全麻下行“喉病损切除术+暂时性气管切开术”。术后病理: (喉肿物)送检鳞状上皮轻度增生,粘膜下纤维组织胶原化,炎性肉芽组织间见奇异型间质细胞,并见真菌菌丝。为明确喉部新生物病因收入我科。
既往史:糖尿病史、脑梗史、滤泡性淋巴瘤史。
二、入院检查(2024-12-24)
【体格检查】
T 37.7℃,P 92次/分,R 20次/分,BP 117/79mmHg。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6.48×109/L,N 81.8%,Hb 121g/L,Plt 234×109/L。
【辅助检查】
胸部CT:两肺炎性病变可能大,右肺病灶较前2024-11-27片略明显。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中年男性,慢性病程,主要表现为间断声嘶、咳嗽、咳痰、左耳痛,胸部CT提示两肺炎性病变可能大,右侧较前24-11-27片略明显 ,喉部病损处活检病理见真菌菌丝,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考虑如下:
1、喉恶性肿瘤复发:患者喉恶性肿瘤治疗后,喉镜发现喉部新生物,主要表现为声嘶、咳嗽、咳痰等,曾于我院行33次放疗(2023.12-2024.2)及9次化疗(2023.10-2024.8),需考虑该诊断可能,必要时可以重复喉新生物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此诊断。
2、喉真菌感染:曲霉菌感染喉部通常是与系统性真菌病有关,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少数独立存在。患者喉部新生物病理示: (喉肿物)送检鳞状上皮轻度增生,粘膜下纤维组织胶原化,炎性肉芽组织间见奇异型间质细胞,并见真菌菌丝。并且有发热、声嘶、咳嗽、咳痰等症状,中性粒比例及炎症指标升高,可进一步行培养及测序等明确诊断。
3、肺部感染:胸部CT提示两肺炎性病变可能大,结合病史考虑肺部感染,因患者有恶性肿瘤治疗史,考虑肺曲霉感染不除外。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恶性肿瘤、 艾滋病、化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等。表现为发热、胸痛、呼吸急促、咳嗽和/或咯血。影像学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伴或不伴空洞)、斑片状或节段性实变,或者支气管周围浸润(伴或不伴树芽征)。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症状,且高度怀疑喉部真菌感染,可继发或合并肺曲霉菌病,可以行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2024-12-26 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
2024-12-26联系病理科,将2024-12-16喉活检标本加做染色:PAS(+) ,六胺银(+) ,抗酸(-) 。
2024-12-26 耳鼻喉科及呼吸内科联合行支气管镜下喉组织活检:见声门水肿,声门下方见一白色骨性异物嵌顿,予异物钳钳夹后取出原嵌顿处见粘膜糜烂水肿,溃疡形成,无异物残留。体温、声嘶好转。
2024-12-27 体温高峰下降;异物培养(12-26采样):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
2024-12-29 体温平,复查血常规:WBC 3.86×109/L,N 66.4%;hsCRP 69.4mg/L, ESR 71mm/h,PCT 0.07ng/mL。加用伏立康唑200mg q12h po(首日400mg负荷)抗曲霉。
2024-12-30 复查喉镜:水肿较前好转,予以更换气切套管,择期可考虑拔管。
2024-12-31出院。
出院后随访:2025-01-10 体温平,无咳嗽、咳痰,拟01-15耳鼻喉科复查评估拔管。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声门下异物嵌顿
喉曲霉菌病
喉鳞癌放疗后
气管切开状态
肺部感染
诊断依据
患者中年男性,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声嘶、咳嗽、咳痰,炎症标志物(CRP、血沉)升高,喉部肿物病理见真菌菌丝,病理特染PAS(+) ,六胺银(+) ,气管镜发现声门下方见白色骨性异物嵌顿,镜下取出异物,体温、声嘶好转。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细菌、伏立康唑抗曲霉后,症状、炎症标志物及喉镜检查均好转,故诊断成立。
六、经验与体会
1、喉部病变有多种病因,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感染、癌症、创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人有喉恶性肿瘤史,首先考虑复发,真菌感染不少见,需要完善气管镜下活检及病理检查来仔细鉴别。最终结合检查,本病例不考虑肿瘤复发,是少见的异物嵌顿,喉部黏膜活检提示曲霉感染。考虑由于既往异物没有及时发现和取出,导致病程迁延,后继发了真菌感染。本病例入院即行气管镜,术中发现声门下方见白色骨性异物嵌顿,取出异物后并予以培养、测序等检查,未发现特殊病原体。
2、对于本病例治疗,取出异物是关键。通常曲霉病抗真菌疗程约三个月,但本例情况特殊,是否需要全程治疗,值得探索。我们认为,宜根据随访情况调整抗感染疗程。
3、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曲霉治疗药物,有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伏立康唑可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有报道称该药可致视力改变、幻觉、QTc间期延长、神经病变等。对于使用伏立康唑的侵袭性曲霉病患者,尤其口服给药,应定期监测血清伏立康唑谷浓度,指导方案调整。
作者:王旭阳 金文婷 马玉燕;审阅:胡必杰 潘珏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SIFIC感染视界」
原链接戳:探案丨吃进去的“新生物”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推荐阅读
1
2
3
关注我们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呼吸界》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