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新闻史“档案库”
仿佛穿越时空
一个个人物、一篇篇文章
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展现在人们面前
他们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燃烧着理想
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恒星
近代以来
新会孕育出了
多位耀眼的名报人、名记者
在中国新闻史上
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一起感受前辈的光荣与梦想
伍廷芳
开创近代中国人自办中文日报先河
伍廷芳祖籍新会
1858年,他刚满16岁时
与友人在香港创办
《香港中外新报》(简称《中外新报》)
为近代中国人自办中文日报之始
《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在香港创刊,起初为两日刊晚报;1864年改为日刊,以四开白报纸单张印刷。该报每日四开一小张,是中国最早采用西方报纸形式进行编排的报纸。该报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均有发行,最多时逾万份,1919年停刊。该报前后历时61年,为香港创刊最早,早期影响较大的一份中文日报。
梁启超
中国近代报业先驱
▲梁启超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
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
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梁启超在这次办报热潮中独领风骚。他一生所创办和主笔的报纸不胜枚举,最主要的有《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民丛报》留给历史的最大贡献是将马克思的名字首次亮相于中国人的眼前,梁启超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泰斗,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之世界。
▲《时务报》
陈少白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报业第一人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
1869年8月27日,陈少白出生在新会县外海乡(今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1899年,孙中山派陈少白返回香港创办革命机关报。1900年元月下旬,陈少白用服部次郎的化名,创办《中国日报》并亲任该报社长和总编辑。该报力倡“教国保民”“复兴中国”,后来更直接刊载革命党人起义的文告和消息,在鼓吹民主思想,推翻满清统治上,起到了革命的喉舌作用。
▲陈少白主编的《中国日报》
吴冷西
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体“第一把手”
吴冷西
原名吴仕占
广东新会古井镇文楼村人
“九一八”事变之后,吴冷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9月,他调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先后任国际版编辑、主编、国际部主任。1949年2月,吴冷西任新华社总社副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吴冷西任新华社总编辑,1951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1957年6月,他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72年恢复在《人民日报》的工作。
吴冷西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时,聘请了一批知名作家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并支持他们深入群众,采写报告文学作品,在报纸上发表。如方纪的长江行系列报告,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介绍李四光的长篇报告等等,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吴冷西领导新华社15年期间,不断扩大、加强、完善和改进向中央领导提供情报信息的工作。除《参考消息》《参考资料》《内部参考》外,按时间顺序还创新、改进了一些具体做法,推出了一日三参、国际内参、参考要闻。
谭文瑞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
祖籍新会
毕生从事新闻工作
在《人民日报》的40多年中,谭文瑞历任编辑、记者、评论员、国际版主编、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到总编辑,编过数以千计的版面,撰写和审改过几千篇稿件,包括社论、评论、专论、札记、通讯,其中有一些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对于家乡的报业,谭文瑞十分关心,在1986年《江门日报》创刊时,他专程联系书法家为之题名;2009年,他被江门日报社聘为特别顾问。
李成俊
原《澳门日报》董事长
▲李成俊
李成俊,1926年3月出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新会。
1958年,李成俊和同事们决定创办《澳门日报》,以颇具影响的《新园地》为副刊。报社成立那天凌晨6时,报社主要成员聚集在报馆天台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
澳门回归祖国后,李成俊带领的《澳门日报》对特区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积极报道,又批评监督。既赞扬特区政府贯彻“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将特区政府的新貌展现给海内外读者,又时进诤言,揭露某些部门工作中的弊端。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
笔底波澜,推动社会进程
让我们秉承前辈报人的
家国情怀、专业精神
弘扬主旋律、谱写新篇章
记者节
一起向新会这些
名报人、名记者致敬
运营丨新会区融媒体中心新媒部
编辑丨黄纪茵、黄惠卿
责任编辑丨陈长灿、林翠敏
来源丨江门发布
公众号如需转载“相约新会”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