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上海银行行长施红敏:新形势下养老金融的挑战与探索

财富   2025-01-09 14:38   北京  

作者|施红敏「上海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期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包括养老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些要求都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助力银发经济指明了方向。




新形势下养老金融面临的新变化



当前,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领域纷纷加紧布局,但对照外部政策和市场需求出现的新要求、新变化,从供需两端来看,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 需求端的“两个转变”

人口结构转变。总体看,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20%,接近3亿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从老龄人口内部看,一方面高龄老人占比上升,到2035年将突破6000万人;另一方面,“60后”正以每年2000多万人的速度陆续退休,成为老年人口主力军。

养老需求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群体的养老理念和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升级。在养老观念方面,从传统的“被动养老”向“主动养老”转变,中青年备老意识不断提升,养老准备更加提前。在渠道选择方面,越来越多低龄段老人从线下厅堂的面对面服务,转向线上手机银行等数字化、自助化渠道。在需求类型方面,从简单的账户资金服务向生活消费、支付便利化、增值服务等方面转变。在投资行为方面,从传统的储蓄存款为主向理财、保险、基金等多产品组合投资和长周期筹划转变。

  • 供给端的“两化”问题

金融产品同质化。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变化、增长,但供给端还没有迅速应对、跟上节奏,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类型相似,当前的养老产品主要以存款、理财、保险三大类为主,证券、信托类较少,各机构间的产品形态雷同,差异化不足。二是产品结构单一,以银行养老理财为例,资产端单一化趋势明显,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存款特别是债券在净值化背景下投资收益波动性大、策略趋同,影响资产配置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三是产品的细分度和针对性不够,比如,消费支付类产品,高龄老人偏好实体介质卡或现金,低龄活力老人偏好移动支付,对快捷性要求不高但对安全性的需求远高于年轻人,目前银行的这类服务产品未对特定人群进行细分,缺乏针对不同偏好客户群体的差异化创新。

产业服务单一化。银发经济、养老产业整体上发展时间短,虽然我国养老服务类组织机构数量已突破40万家,但行业分散度高、成熟度低,金融供给较为滞后。一是供给规模不足,无论是相对于养老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还是相对于“五篇大文章”中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针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规模都非常小。二是产品单一,银行信贷产品主要以抵押或担保类为主,但养老产业主体多为轻资产、小规模、盈利能力低,传统信贷产品难以适配,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如收费权/床位费质押、产业链上游融资或依赖大数据的纯信用贷款,以更好适配养老产业的内在特点。三是综合服务能力较弱,目前养老产业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围绕企业端资金及账户管理、投融资,个人端代扣代缴、支付结算等综合化的服务能力还未有效形成,对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服务还需研究探索。




发展养老金融的思考与探索



上海是我国经济金融的活跃地带,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从1998年开始,上海银行以养老金代发起步,成为全国率先开拓养老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多年来已初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在战略定位上,2012年将养老金融确立为战略性业务,始终致力于“成为面向城市居民的养老金融服务专家”;在体系建设上,打造以养老金金融为重点,以专门设施、专属产品、专享服务和专业队伍“四专”为支撑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在模式创新上,依托与政府及社会机构“两个对接”的工作机制,设立260余家“美好生活工作室”,构建下沉社区的“政、银、企”服务矩阵,合力推动老龄友好社会建设。目前,上海银行服务了超500万老年市民、160万养老金代发客户,长期保持上海地区市场份额首位,也是国内唯一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模范单位”两项国家级殊荣的金融机构。

在服务老年客群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不断破解服务中的难点与堵点,敢于创新产品和服务手段,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能级,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产品供给的创新

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变,把握银发经济的发展规律,抓住老年客户金融需求的特点和痛点,不断提升养老金融的服务质效。

一方面,丰富产品货架,满足多元养老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思维,要将老年客户的真实需求作为产品创新和运营的起点,围绕账户管理、财富传承、消费支付等多个产品线,丰富产品货架。围绕大类资产配置和长期资金管理,研发生命周期策略、目标风险策略等差异化产品及产品组合,创新小额账户等安全支付服务,提高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风险偏好“已老”和“备老”人群养老需求的产品适配度,打造专属特色,强化融入产品购买全流程的主动风险提示与消费者保护。上海银行围绕养老资产财富管理需求,持续打造以低波稳健理财产品为特色的上银“安心财富”品牌,创新推出家庭信托综合服务方案,打造个人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公募基金、养老保险全品类产品货架,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客户的养老规划、养老保障需求。围绕各年龄段客户群体生活消费需求,创新推出涵盖丰富适老权益的“乐龄”系列专属信用卡、打造小额支付“安心账户”、推出适老家装分期等老年康养消费信贷产品。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养老产业金融,积极拥抱银发经济。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也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落脚点。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资金融通功能,加大对养老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面向轻资产的小微型养老企业,要通过担保、质押、供应链融资等方式,探索更多融资新路径;面向连锁经营或集团化经营的中大型养老企业,要提供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融资一体化、公私联动的综合金融服务;面向智慧养老等新业态、科技型企业,结合科技金融力量,打造养老产业新质生产力。上海银行加大养老产业投入:一是将健康医疗及养老服务业纳入重点支持类行业领域,创新长护险智慧结算产品,落地15个“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项目;二是创新信贷融资产品,向养老护理机构提供医保e融资、担保快贷等普惠融资产品,累计向30家机构提供医保e融资5.8亿元;三是链接科创金融为园区养老产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累计贷款余额10亿元;四是紧跟新政为养老院配套预付费资金监管方案等,积极支持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 服务内涵的创新

新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全面布局与老年人在各场景的互动触点,完善服务方式,为其提供无缝便利、智能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

一是渠道一体化,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体系。渠道是养老金融服务落地的载体。商业银行应聚焦安全、便捷、智能,线下以网点厅堂为主阵地,开展适老化服务升级,满足到店服务需求;线上以手机银行为核心,提供多形式数字化载体,丰富功能、打磨流程,提供简便、智能和无线陪伴的服务体验。

围绕老年客户的需求变化,上海银行打造了网点、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云网点、上门服务“五位一体”的服务渠道体系。在网点渠道方面,建设敬老专区,开通高龄老人绿色通道,开展智能机具适老化改造,服务老年客户占比超70%;在手机银行方面,全新发布适老版9.0,围绕看得清、用得好持续迭代,月服务近100万老年用户;在智能云网点方面,覆盖90%到店业务,“云上”一键呼入,人机协同面对面办理,年服务超25万人次;在乐龄电话专线方面,提供直达人工、按需个性化沪语和主动外呼关怀等定制化服务,年累计服务约100万次;在上门服务方面,建设标准化集中运营管理机构,建立62个集中服务点,依托超200人的专业化服务队伍,2024年已累计为2000余位老人解决急难问题,满意度达100%。

二是产品场景化,提升嵌入式、伴随型服务能力。随着养老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丰富场景化服务内涵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跨界合作,突破传统服务边界和渠道的局限,将金融服务嵌入至老年客群日常刚需生活场景,持续扩大养老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上海银行通过与各类外部机构合作,共同探索多场景融合服务路径,推出“医食住行康娱游学”八大场景服务内容。在就餐场景方面,覆盖上海16个区的重点区域,对接180家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支付便利及优惠;在出行场景方面,与上汽集团享道出行合作,上海银行适老版手机银行推出“一键叫车”服务,每月提供万份88元优惠权益礼包;在居家场景方面,在网点打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样板间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方便老年居民就近体验、了解改造补贴惠民政策等。

三是服务延伸化,打造与社区紧密融合的服务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网点的辐射作用,主动对接周边街镇、社区等基层政府机构,将金融服务阵地下沉,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强与老年人“生活圈”紧密关联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对接合作,聚焦各类场景中的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便利性、可得性与获得感。

上海银行近年来加快打造以“美好生活工作室”为载体的延伸服务体系。围绕工作室日常运营、服务队伍等方面建立标准化工作规范,常态化开展进社区便利化金融服务及多样性公益助老活动等,同时,工作室也为老年群体就近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满足实现“老有所为”的自我价值需求。截至2024年末,全行已累计建成工作室262家,年服务活动约3000场,直接惠及老年群体超5万人次。

  • 服务模式的创新

进一步做好养老金融,商业银行要秉持开放共享和合作共建的理念,对内加强统筹组织,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完善体系化设计,抓好养老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着力点;对外要汇聚更多社会力量,重点做好与政府机构的对接沟通以及与各类机构的合作联动,形成社会合力。

上海银行深度整合资源,持续锻造“上银养老服务生态圈”。与上海市社保中心合作,上海地区234家网点、682台自助服务终端为市民提供社保查询服务;71家网点开设“家门口”社保服务站,为居民提供11项业务便捷办理;与上海市老干部局合作,连续四年开展“乐龄申城”志愿服务活动,2024年围绕“早上海”主题,在全市230余家网点开设早课堂建设学习阵地,为老有所享、老有所为双向赋能;与上海市民政局对接联动,持续做好全市“敬老卡”服务及配套保障。

做好养老金融,为银发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服务,是商业银行当前和未来的一项长期任务。上海银行将更加积极作为,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更好服务于养老客户的美好生活,更好助力养老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 张晓哲)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