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保险业具有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金融强国背景下保险资金如何支持银发经济发展,对保险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瑞东 黄怡婷「光大证券,高瑞东系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期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老龄化趋势下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保险业具有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金融强国背景下保险资金如何支持银发经济发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对保险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保险资金运用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保险资金参与银发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从重点投向、制度优化、投资渠道及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推动保险资金进一步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险资金助推银发经济发展的机遇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需求持续升级。我国自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4%,较2000年末提升8.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2023年仅为6.39‰,已进入少子化社会。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不断发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相对不高但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测,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2060年将达37%以上,超过同期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等,与日本基本相当(见图1)。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老龄群体生活水平提升将催生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康养、旅游、文娱等养老需求。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银发经济迎来发展风口。老龄化背景下政策层面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发展,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为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专项文件,为发展银发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随着利好政策出台和落地实施,银发经济将迎来发展新阶段。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预测,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速的背景下,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1万亿元,分别占总消费、GDP的27.8%、9.6%;2050年该数据将分别增加至49.9万亿元、35.1%、12.5%。
保险资金久期长、来源稳,与银发经济融资需求天然契合
银发经济相关领域通常因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存在金融资本供给不足的问题。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久期长、来源稳等特点,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2%,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人身险行业负债久期超12年,且合同期内资金相对稳定,是市场较为稀缺的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能够有效填补银发经济相关领域资金缺口,深度参与养老产业,进而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全产业链康养生态,促进资本到资产良性循环
保险公司通过布局养老社区等方式进一步赋能主业发展。近年来,保险公司持续发力养老社区建设,通过“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布局养老产业链,2023年商业保险机构养老社区项目建设数量为(包括在建和建成)129个。一方面,将保险产品购买金额与养老社区入住权益相挂钩,通过产品销售为养老社区提供客户流量及入口;另一方面,养老社区可以集衣食住行、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照护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更有效触达客户、提升客户黏性,赋能主业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享有医养服务权益的客户贡献新业务价值比例达69.6%,其中39.0%为享有居家及高品质康养社区入住权益的客户群(见图2)。
发挥长期资金“压舱石”作用,共享银发经济发展红利。除自建社区外,保险资金亦可发挥其长期资金优势,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于银发经济相关领域,进一步延伸保险服务价值链,打通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一方面,保险资金可以满足银发经济相关企业所需要的重资产投入,为企业提供充沛的“源头活水”并陪伴其成长,推动养老新业态发展;另一方面,长期来看,养老行业具备一定程度的抗周期性及潜在高回报性,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养老产业可以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并分享银发经济发展红利,实现从资本到资产的良性循环。
保险资金助推银发经济发展的挑战
二是银发经济领域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保险资金考核机制仍需完善。养老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例如,重资产模式下养老社区从拿地到建设的平均周期约为5年,需要保险资金具备“耐心”品质。相应地,绩效评估方式也应一脉相承,着眼于长期限考核,避免投资人因过于追求短期收益和业绩排名,造成投资行为的短期化。2023年10月,为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财政部将“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由于股东对财务利润存在诉求,以及上市保险公司股价亦与业绩直接挂钩,保险资金仍然面临短期业绩压力,在服务银发经济发展上还存在一定堵点和困难。
三是养老产业运营规范与盈利水平参差不齐,保险公司投资布局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在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下(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保险机构多布局于社区及机构养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部分养老项目存在入住率低、空置率高等问题,收益尚不能覆盖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各养老机构存在运营规范参差不齐、服务标准尚不统一、专业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加之养老项目通常资金占用消耗量大、现金回流速度慢、实际运营易脱节规划测算,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布局能力及风险防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相应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保险资金更好参与银发经济的意见建议
首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耐心资本”投向政策指引重点领域。保险业在分散经济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大体量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其投资方向具备一定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一步放大投资规模效应,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因此,保险资金应更多投资于政策指引的关键领域。一是深耕养老服务核心领域,赋能养老金融体系建设。2024年10月《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到“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农村养老等服务。“新老年群体”正推动养老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保险公司可深入挖掘养老服务核心需求,在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核心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如老年用品、养老床位等养老服务设施设备,以及助餐、助医等专业照护服务,培育高品质养老服务产业。二是聚焦智慧养老新兴产业,抢占银发经济科技前沿高地。《若干措施》提到“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包括探索建设“智慧养老院”、支持发展社区“虚拟养老院”、开发“养老服务电子地图”等。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银发经济正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保险资金投向可瞄准智慧养老中各类细分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康养领域的深度应用,如用于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远程保障、活动预警等场景的人工智能设备,赋能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发展。
其次,多措并举完善配套制度,优化“长钱长投”制度环境。为进一步打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卡点堵点,促进保险资金更多支持银发经济领域,提升养老金融质效,制度层面需在放宽保险资金运用限制、优化偿付能力标准以及完善长周期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一是适当放宽保险资金在银发经济领域的运用范围及比例限制,并给予一定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吸引保险资金加大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如适当降低保险资金投资银发经济相关领域的权益类资产和不动产资产的基础因子,缓解保险公司资本占用压力;三是完善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放宽对短期业绩波动的容忍度,引入更加多元的长期财务考核指标,并将考核体系贯穿投前、投中、投后等中长期全流程,通过规范激励机制推动投资管理人与公司长期投资目标趋同,形成更加科学的长期业绩评价体系。
最后,拓宽银发经济领域投资渠道,建立健全养老投资风险防控体系。一方面,保险资金应拓宽银发经济投资渠道,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养老金融供给力度。一是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租赁、托管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二是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夹层投资等方式为银发经济相关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以及运用REITs、ABS等工具盘活存量资产、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三是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私募基金支持银发经济发展,例如,2024年5月,由中国人寿发起设立,多家保险机构参与的保险业首支“银发产业”人民币股权基金拟落地重庆,聚焦银发经济万亿级市场空间开展投资布局。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应建立健全养老投资风险防控体系,处理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问题,强化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管理,同时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保险资金在银发经济领域的投资与风险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 张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