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志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0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金融强国应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包括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出部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迎来了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以政治监督把好颜色、把准角色、把住特色、把牢成色、把实底色,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切实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红色基因注入金融工作的方方面面。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其根本任务是严把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推动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上海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要件”摆在首位,制定贯彻落实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台账管理、督促落实等闭环管理机制,定期跟踪检视贯彻落实情况。通过政治监督,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有效转化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际行动,确保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解放之初,上海打赢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住了物价,坚定捍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赓续了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成果,最终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在政治监督中,始终把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通过履职监督建议等形式要求予以解决,当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
三是坚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金融领域的竞争,不只比拼机构、市场、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更要比拼理念、操守、价值观等“软实力”。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的核心要义,将上海深厚的红色底蕴浸润到金融从业者的思想和行动中。通过政治监督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以联席会议、联学联建、行业宣传等多种形式,让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成为金融从业者的自觉遵循。
一是保障“五个中心”建设统筹推进。作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支撑,国际金融中心与其他四个中心“五位一体”、相互联动,共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推动加快实现建设目标,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注重监督监管的贯通,建立辖内“三方”“四方”联动会议机制以及纪检工作联席机制,督促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融入“五个中心”建设大局,以监督的有为善为推动监管的有效高效,助力提升“五个中心”建设的整体效能。
二是保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效应逐步显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蹲点式调研与沉浸式监督相结合,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监督与监管同步推进相结合,探索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开展以政治监督保障金融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专项调研。围绕金融服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和堵点,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和症结,推动破题整改、精准施策,实现监管引领和监督推动协同发力,助力长三角打造成为金融业改革开放重要示范窗口。
三是保障创新发展与金融安全整体谋划。深刻领会党中央对上海发展战略定位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战略机遇,推动金融重大领域改革在上海落地见效,着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模式”。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常态化,探索实行清单管理,制定监督台账,明确监督标准,形成工作闭环,确保监督全过程有清单可明、有台账可查、有标准可依、有责任可追。同时,在监督过程中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统筹监督与发展、监督与安全的有效衔接,一手推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手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高质量监督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和风险管理,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在体系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发展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对上海来讲既当仁不让,也是应有之义。推动发展离岸交易、跨境贸易和海外融资业务等人民币产品创新,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推动完善人民币债券业务信用风险监测机制,从市场风险敏感性指标入手,探索建立人民币债券业务市场风险监测机制,实现债券业务市场风险敞口分布及管理情况的动态评估。
二是聚焦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强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当前正进一步加快金融高水平制度性开放。上海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过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过100家,外资银行保险代表处近80家。推动在临港新片区审慎放宽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等试点工作,为推进金融业的规制、规则、标准与国际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好融合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是聚焦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强化再保险功能作用。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再保险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同时增强再保险供给能力,有效发挥再保险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把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工作,围绕制度建设、聚集机构和业务、加强市场建设与贴身监管、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工作,细化监督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持续推动落实,确保再保险中心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一是围绕科技金融,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坚持问题导向,以政治监督推动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痛点,把科技金融抓具体、抓深入。推动提升科技金融专业能力,打造科技金融专业机构体系,为金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政治保障。持续推动开展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集成电路共保体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三年来,上海辖内科技贷款和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速。
二是围绕绿色金融,探索低碳环保新实践。坚持护航绿色发展,以政治监督推动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联合相关部门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切实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创新开发基于碳普惠减排量的各类金融服务,推动绿色金融转型。推动浦东新区率先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三年来,上海辖内绿色融资保持年均近50%的增速。
三是围绕普惠金融,开拓融资畅通新局面。坚持把党的主张贯穿于普惠金融发展各领域各方面,以政治监督促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开展“万企千亿”行动、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和无缝续贷“十百千亿”工程,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推动建立伙伴银行(保险)机制,构建“信贷+”综合服务模式,让更多经营主体得实惠、增效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近三年来,上海辖内普惠贷款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
四是围绕养老金融,完善健康养老新机制。聚焦养老金融优化服务供给,助力破解上海养老民生难题,以政治监督促进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扩大商业养老金试点范围。丰富稳健型养老理财产品供给,加大养老产业信贷投放力度,通过“软硬件”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体验。2024年末,上海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保险产品数量和实现保费收入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超76%和140%。
五是围绕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新活力。强化金融领域科技赋能,以政治监督推进实施监管数字化转型“一号工程”,引领启动金融数字化“引擎”。推动全面评估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成果,督导大型机构积极输出符合中小机构特点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技术服务。推动建立一站式数字保险普惠平台“上海保险码”,为消费者提供个人全量保单查询、保险供给、保单保全、在线理赔等全流程服务。目前,平台累计上架保险产品超70款,出单超5万笔,总保额超3500亿元。
一是突出责任落实,推动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从坚守政治责任和属地责任的高度,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政治监督的关注重点。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持续优化续贷机制,健全纾困解难长效机制,多措并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全方位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二是突出监管引领,推动提升行政执法水平。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严格落实强监管严监管工作要求,贯通联动“五大监管”,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紧盯行政许可、现场检查、行政处罚等监管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推动完善流程机制,健全监督约束体系,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监管法治环境。
三是突出生态建设,推动深化“廉沪金融”品牌。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内在保障,是践行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召开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推进会、推动搭建金融机构“清廉角”、组织清廉金融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全行业树立“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广泛共识。■
(责任编辑 马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