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战略官 徐晓阳
Q:你认为近几年的中国医药市场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Q:2024年,在你所关注的技术领域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产业赛道是什么?
Q:在创新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药企应如何做差异化战略定位和布局?面临哪些考验?
Q:随着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国内Biotech、Bigpharma之间达成合作、投资与并购,你认为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趋势会如何?
Q:你认为目前国内药企国际化成果如何?大家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Q: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24年医药产业”,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词?为什么?
Q:你认为中国的医药创新领域现处于何种阶段?对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等不同角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Q:你如何看待资本与产业的关系?2024年与以往有何变化?
Q:你又如何评价过去十年医药行业的变化?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铭记?
Q:如果站在当前时间节点,有哪些事情确定性更大?你怎样去看待未来几年产业发展?
Q:你对整个医药行业2025年有何期许?希望看到哪些积极变化和发展趋势?
对医药行业属性的理解。药品具备商品和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医药行业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规律起着主导的作用,符合所有的商品的属性,甚至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另一方面,从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使用监管的专业性、疗效与副作用共存的风险性、使用方(患者)-决策方(医生)-支付方(医保)的利益不对称性看,药品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商品,很多市场规律不适合这个行业,当然很多行政指令也同样不适合这个行业。鼓励竞争和鼓励创新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都需要兼顾。 为了“三医协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基于对医药行业的高度理解,有超越“三医”层面的、更高层次的统筹指导。日本在“三医协同”方面做的比较彻底,从药品注册、市场准入到医疗合规、支付药价,都由厚生劳动省一个部门管理,甚至日本医药产业的发展愿景:“为实现安全安心的生活而制定医药产业政策。医疗和经济发展两全”,也是厚生劳动省制定的,保证了政策的协调一致性和可预期性,真正做到了全链条支持新药创新。同样,欧洲统一10年后一个专门小组评估了欧洲“三医协同”的情况后,由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洲委员会公告(2003年7月1日)“为了患者的福利——一个更加强大的欧洲制药工业(A Stronger European-based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atient)”。这个小组认为:定价政策造成各成员国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新药;新药价格不是医疗保健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 OTC 没有必要实行价格控制;欧洲的价格政策不鼓励创新。最后的结论是: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在生产、管理和维持创新的能力方面正在落后,药品R&D活动正在向北美集中。价格制定应该能够鼓励R&D,同时鼓励仿制及OTC的价格竞争。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也是一个超越单一部门利益和权限的高层级统筹协调。真正为了患者长期可持续的利益,我们也需要超越部门利益的综合统筹协调。 创新是全球医药行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规律,也是保证“三医协同”最基本的动力,中国也不例外。因为还有很多疾病无药可治(如肿瘤、罕见病)、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如非典、新冠)、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必然会伴随出现(如抗体药物自身抗体ADA)、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对新药产生新的需求(如疼痛、焦虑、抑郁、公共卫生)、人口老年化导致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如阿尔兹海默症)等等。更重要的是,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一天都没有停下来,如果只把精力放在存量市场的“各种卷”,等于把未来的增量市场拱手让给MNC。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医药行业的发展都不只是医药行业自己的事情,更不能为了解决眼前问题或满足一方利益牺牲所有相关方的长远利益。 仿制药的可及性和稳定供应是任何国家都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可否认,我国在这个方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社会对新药的需求是不可逆转的刚性,创新需要大量的投资、失败和时间,这些都是成本。药物经济学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既包括对仿制药减量成本的向下比,也包括对创新药增量收益的向上比,缺一不可。违背这个基本规律必然会破坏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最终累及所有相关方。
Q:从政策层面看,你预计2025年医药监管政策会有哪些重点方向的调整或推进?
Q:你觉得对于当前的中国医药市场,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Q:你觉得一个良好的有助于创新药的生态应该是什么样子?
Q:长远来看,你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制药产业会是何种形态?不同药企在生态圈中分别扮演何种角色?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