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巨头裁员!2024年MNC减员频次激增281%背后:成本与效率大博弈仍在继续

职场   健康   2025-01-23 19:41   北京  

MNC裁员的“火”,又烧到了研发部门,这一次,轮到了Biotech出身的渤健。

撰文| Kathy

继去年遭遇裁减研发岗的基因泰克之后,Biotech出身的渤健,也宣布要裁撤研发岗了。
1月22日,据FierceBiotech报道,渤健宣布在公司战略调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其研发团队进行裁员。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渤健在新领导层上任后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外部创新机会”而做出的决定。
优化资源配置选择从研发部门下手,也标志着渤健在经营战略上的转向。“计划将资源从内部研发项目转移至外部合作与创新机会,以寻求更高效的研发模式和更具潜力的市场机会。”Jane Grogan在接管渤健的研发部门后,正迅速推进这一战略转型。
在跨国药企们的成本削减计划、架构调整与重组计划之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往往是两个核心目标。减员则是首当其冲的、最直接有效的降本方式。
Fierce Biotech日前统计了2024年全球医药行业的192轮(公开披露的方式)行业裁员,这一数字虽然只比2023年的187轮高出3%,但明显的变化在与,跨国药企裁员比例的剧增。2023年时,MNC裁员占比仅11轮次,而到了2024年,暴增281%至43轮次,涉及岗位近万人。
“领导团队不喜欢主动进行大规模裁员,”曾有Biotech公司CEO这样表示,但这却是企业在面临经营压力、战略调整和技术变革时最有效的自救方式。

渤健的放弃与坚守

渤健此次裁员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2023年7月时,渤健宣布了一项名为“Fit for Growth”(重塑增长)的计划,其中包括裁员约100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1%。这一裁员计划是渤健为应对财务压力和优化成本结构所采取的关键举措。裁员的主要目标是节省运营成本,预计到2025年将节省10亿美元的运营费用。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一波裁员涉及渤健多个研发部门,但究竟有多少研发岗位员工将被解雇,尚不得而知。
其实过去两年,渤健一直在调整研发战略,优化研发资源的分配。
在内部,通过“Fit for Growth”计划,将节省的费用中的3亿美元重新投入到新产品的推广和研发项目中,同时终止多个低效临床项目,包括LRRK2抑制剂BIIB122治疗帕金森病的III期研究,减少不必要的研发投入,集中资源于高潜力项目。
聚焦外部创新上,渤健在2024年9月以73亿美元收购了Reata Pharmaceuticals,获得其罕见病新药Skyclarys。Skyclarys的市场潜力被看好,预计峰值收入可达6.5亿至15亿美元。在合作方面,其与卫材合作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Lecanemab,尽管商业化表现未达预期,但仍是渤健在该领域的重要布局。
但渤健BD的眼光,也曾被质疑。
去年7月,渤健与合作伙伴Sage共同宣布SAGE-324原发性震颤临床II期试验失败,将放弃这项适应证,并评估是否探索其他适应证。而SAGE-324是渤健在数年前斥资超10亿美元从Sage引进的两款重磅产品之一。在分析师看来,这一次临床的失败,几乎宣布了这款药物的“死刑”。
而双方合作的另外一款药物Zuranolone,是一种潜在FIC的MDD(重度抑郁症)和PDD(产后抑郁症)口服疗法,虽然Zuranolone在2023被FDA批准用于产后抑郁症,但重度抑郁症的适应证则被拒批,这也导致Sage裁员40%,渤健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天价引进这一药物所看重的正是重度抑郁症背后的巨大市场。
总体来看,渤健的裁员和研发战略调整是其应对当前困境的必要举措。然而,从自身研发驱动变为外部合作驱动,渤健能否在转型中保持研发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仍需时间验证。

 推荐阅读 


传两家MNC中国区裁员砍管线!变卖资产、产品撤市、架构调整,外资打法变局背后……
连吉利德都在裁员!跨国药企在中国疯狂“淘金”背后


跨国大药厂裁员频次激增281%背后

裁撤研发部门的渤健,并非跨国药企中的个例。
诺华、赛诺菲、辉瑞等MNC都在去年相继公布裁减研发岗位的计划。去年4月,诺华公布计划将其全球研发团队裁减约680个职位,包括在瑞士裁减约440个研发岗位,在美国裁减最多240个岗位,这一波研发部门的裁员,也是2022年诺华大规模重组活动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裁员。
辉瑞过去一年里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也来自研发部门。去年2月,辉瑞宣布位于纽约Pearl River的疫苗研发工厂裁员285人。2024年全年辉瑞共计进行了总数约1300人的多轮“成本调整”相关的裁员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从Biotech成长起来的基因泰克,也在过去一年经历了两轮裁员,同样涉及众多研发岗位。第一轮400人的大裁员发生在4月,更让业界“哗然”的是发生在8月的第二轮裁员,虽然人数不过百,仅93人,被裁撤职位中最主要的是科学家岗位,其余还包括工程师、经理、分析师和一名副总裁。
裁减研发部门人员仅是表象,背后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类,经营压力、战略调整、研发失利。裁员不仅是为了应对短期的市场挑战,更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经营压力体现在生物技术公司身上,往往是资金逐渐耗尽、寒冬期内融资难带来的,这也是过去三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和生物制药资本寒冬中裁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把目光放在大型制药公司来看,压力往往来自于营收的变化。
最典型的比如辉瑞。因新冠药与疫苗带来的销售额“红利”褪去,辉瑞营收大幅下跌,同时面临重磅药物专利到期的挑战,2024年通过成本调整节省至少40亿美元,成了过去一年裁员榜上的常客。
大型制药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强于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纾解业绩压力往往通过裁员、业务重组等成本削减计划来优化业务。赛诺菲为响应“Play to Win”战略,进行了多次裁员和业务重组;BMS也公布了到2025年通过裁员2200人节省约15亿美元的裁员计划。
因成本缩减而裁员浪潮里,甚至连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无法幸免。拜耳在2024年Q1裁减的1500多个职位中,约三分之二是管理职位,其CEO在一场电话会中提到,减员将有助于拜耳在2024年持续节约5亿欧元,以及在2026年节约20亿欧元成本的目标。
研发失利或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而导致的裁员同样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辉瑞在北卡罗来纳州桑福德工厂裁撤了75个岗位,这次裁员与DMD研究疗法fordadistrogene movaparvovec在III期试验中未能达到主要疗效终点有关。
不过,情况更通常发生在Biotech公司,“伤害”也是巨大的。这种因研发失败或市场竞争加剧而裁员,临床试验受挫的裁员比例,动辄超过半数以上员工。如精准肿瘤学公司Aadi Bioscience宣布将裁掉80%的研发人员,以专注于保留现金并最大化其商业业务;Synlogic因III期临床试验受挫,宣布停止运营并裁员90%。
根据BioSpace的统计,强生是过去一年MNC里裁员数量最高的,预计裁员近2300人,其中包括在中国至多2000人的裁员,占到总员工数的20%。除了在国内的裁员,强生还计划在美国新泽西州New Brunswick的总部解雇231名员工;此外,2024年2月时强生还曾宣布关闭位于加州布里斯班的研发基地,并解雇55名员工。
从Fierce Biotech的裁员追踪器数据来看,强生、辉瑞和BMS这三家MNC在2023年和2024年都进行了多次裁员。
只能说,在调整期的医药产业里,即使是巨头们,也有点扛不住了。“裁员”“削减成本”“精简管线”可能还将会是2025年的关键词。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E药经理人
我们致力于成为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行业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深刻前沿产业发展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