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熙凤到薛宝钗,黛玉都学到了她们的精华,却又比她们高明的多
文化
2025-01-13 07:05
上海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同性年长者的言传身教,作为榜样引导。哪怕是林黛玉,也不例外。六岁之前,林黛玉的榜样是她的母亲贾敏。这个国公爷的“最小偏怜女”,嫁给了才子探花郎林如海,带着“金尊玉贵”的公府千金气派,跟着做巡盐御史的丈夫宦游四方。林家人口少,且宦游在外,所以没有京城豪门那样的繁文缛节,家风也简朴,没有贾家那样的讲究。但是做主子的享受并不缺。黛玉自幼就吃得起人参养荣丸,也能认出汝窑瓷器。她写字时知道避讳父母的名字,初入贾府,各种礼数也丝毫不错,完美融入势派惊人的贾府,被赞为“通身的气派”。这无疑是贾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可惜贾敏在黛玉六岁时就去世了。林如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如海强调黛玉去贾家的主要目的是可以“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强调的是女性。因为女孩成长过程中,需要有同性的陪伴和教导,这是在单亲父亲林如海身边做不到的。那时林家只剩下姨太太和丫鬟老婆子,无法指导黛玉成长为一个大家闺秀。于是黛玉来到外祖母家,外祖母对她百般疼爱,但是隔辈人只有物质上的溺爱,在精神上,贾母很难让黛玉效仿和学习。两位舅妈对黛玉不错,但并不亲密,所以,黛玉的第一个榜样,是王熙凤。“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在规矩严谨的荣国府,王熙凤被贾母和李纨等人戏称为“泼皮破落户”,意思是说她像没规矩的市井无赖一样。但这并不是一个厌恶的称呼,反而是一种溺爱昵称。规矩是给普通人预备的,有些人是不必守规矩的,而且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王熙凤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别看她在人前放诞无礼,她在贾母跟前是最受宠的。于是,贾敏以前给黛玉口传心授的那些豪门严谨规矩,因为凤姐的具像和贾母的溺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颠覆。林如海本意是希望黛玉跟舅舅家的姊妹们一起学习女红和女德,但是迎、探、惜三春跟黛玉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上。在待遇上,黛玉比三春更好,也得到了贾母更多怜惜,在才华上,三春也不如黛玉,所以,她们没有可能成为黛玉效仿的对象。而格外受宠、掌家弄权,且幽默感松弛感十足的凤姐,逐渐成了黛玉的榜样。周瑞家的早上才跟刘姥姥抱怨说凤姐“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了”,下午送宫花就被黛玉给怼了。在贾家,所有人的喜好都以贾母为标准。贾母喜欢能说会道的人,言语迟慢的人就被她统称为“没嘴葫芦”。凤姐天生口才出色,被贾母戏称为“吃了猴儿尿”,觉得她一个人能顶十个人的热闹,所以格外喜欢她。有了王熙凤这个“优等生”做榜样,天生机敏伶俐的黛玉自然也有样学样了。兴儿对凤姐的伶牙俐齿印象深刻:“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李嬷嬷对黛玉也有类似评价:“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所以,女主子里头,黛玉和凤姐成了并列的口才第一。宝玉对贾母说:“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逐渐地,二人有时说话风格也是类似的。黛玉这才女口中偶尔脱出的粗话,像极了凤姐。
凤姐要见秦钟,对贾蓉说:“他是哪咤,我也要见一见,别放你娘的屁了!再不带去看给你一顿好嘴巴子!”宝玉要跟黛玉枕一个枕头,黛玉说:“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她两个坐。独凤姐只和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她们。
满屋子人,只有凤姐不理两位姨娘,而她拉着黛玉说笑,于是黛玉也不理她们。王熙凤自幼被当作男儿教养,对柔顺退让的女德不那么看重,反而以才干和好胜为自得,对自己爱人也颇有占有欲和辖制心。黛玉是五岁就开始读《四书》,也是接受男子式教育。她的闺房如同读书公子书房一般,一扫脂粉气。每到诗会,她总希望“大展奇才,压倒众人”。她对宝玉 “不放心”也日益增长。湘云来贾府,宝玉兴冲冲来会。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林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
黛玉的醋,是小女孩的醋,自然不如凤姐对贾琏那种少年夫妻大男大女的猛烈。但是,数量不同,味道一致。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媳妇,而黛玉,在上上下下眼中,其实也是未来的宝二奶奶。凤姐在贾母跟前混得风生水起,自然就成了黛玉的榜样。如果不出意外,黛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文化版凤姐,有才干、有口齿,日后嫁给宝玉,也是个能管家务能掌控丈夫的,当然,吃相比凤姐肯定优雅得多。这大概也是黛玉自己心底的小小理想。薛宝钗的出现,给黛玉展示了另一种风范: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明明有口才可逞口舌之快,却要在人前罕言寡语,有才华,却不急于展现,反而自称守拙。长得那么漂亮却不爱化妆打扮,家里“珍珠如土金如铁”,自己房间却俭朴得好像雪洞一样……这人不是有病,就是藏奸!这种反人性的特质让黛玉怀疑其真诚,而宝钗还拥有与通灵宝玉配对的金锁,更让黛玉感到了威胁。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黛玉对宝钗是暗含敌意的。到了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行牙牌令时,轮到黛玉,她依然好胜心旺盛,生怕错令被罚,所以一时口不择言,念出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别人没注意,而宝钗是八九岁上就读过这些禁书的,耳熟得很。但她当时只是看了黛玉一眼,后来私下劝导黛玉“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这段话,是对宝钗的感激与歉疚,其实也是作者对黛玉的一种剖白。黛玉不喜欢宝钗,并不是单纯因为宝钗有金锁,若只是为了争风吃醋,未免小看了黛玉的格局。她不喜欢宝钗,主要是对于她处事为人风格的不认同。说白了,她觉得宝钗这种高姿态是装出来给自己博取好人缘儿的。黛玉多心也多疑,她一向生活在人际复杂的环境里,见过不少上上下下的勾心斗角,凤姐就是她的好榜样,凤姐的虚伪和狠辣,她都看个满眼,哪怕她并不赞成,但那至少是可以理解的。而宝钗这种超出年龄的成熟和宽厚,反而让她不由得多心多想。
最后,黛玉与宝钗的和解原因,并非是金玉姻缘的威胁得到了化解,而是宝钗的以诚相待。她敢于暴露自己的秘密给黛玉------那些书,她也看过。黛玉对爱情故事的痴迷,她也有过,她也理解。她愿意帮黛玉保守这个秘密,分享她安全“正确”的成长路径。黛玉自忖异地处之,她是做不到宝钗这样的真诚宽厚的,她一定不会放过对方这样的把柄。而她长了十五岁,没有一个人能像宝钗那样设身处地给她忠告。在才貌上,她一向对宝钗不服气,但这一回,在“德”上,她服气了。此后,宝钗就成了黛玉的新榜样,时常指导黛玉的言行。黛玉笑道:“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盗窃的官司。”众人不理论,宝玉却明白,忙低了头。彩云有心病,不觉的红了脸。黛玉自悔失言,原是趣宝玉的,就忘了趣着彩云,自悔不及,忙一顿行令划拳岔开了。
迎春不问累金凤,被奶妈儿媳纠缠时,探春派丫头去搬了平儿来当救兵。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二人取笑。
第四十五回,她打赏雨夜送燕窝的老婆子,客套说“耽误你发财了”。第六十二回,她留心计算荣国府的家用,担心以后后手不接。“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
她把宝琴当作自己妹妹一样疼爱,又认了薛姨妈作干娘。在芦雪广,她和宝钗一起嘲笑湘云的大吃大喝,在宝玉的生日宴后,她坦然喝掉宝钗喝剩的半杯茶。连宝玉也不由得纳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与宝钗,日渐“合体”,也是很多专家说的“钗黛合一”。比起凤姐来,宝钗实在是一个更好的榜样。她的年纪与黛玉更为接近,处境也类似,都是客居的未婚小姐,而且,她的人缘也比凤姐好,可以说,照抄她的作业,比跟凤姐学,更有可操作性。但是黛玉并未照抄,她在有样学样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宝钗怕宝琴的蒲东寺怀古和梅花观怀古两首诗涉及《西厢记》和《牡丹亭》,有违“闺范”。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黛玉的反驳勇敢而巧妙,使得大家纷纷附和,宝钗也只能从命。规矩是可以通融的,美好的东西不应因规矩而遭到扼杀。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之类,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但她照样还是写诗,而宝钗也被她同化,念叨完那套说辞,又要看黛玉的诗了:“拿出来给我看看无妨,只不叫宝兄弟拿出去就是了。”林黛玉之所以能成为全书最具有女性魅力的人物,是因为作者成功刻画了她的成长过程。林如海的探花基因和贾敏的贵族底蕴做基础,黛玉学来了凤姐的风趣和耀眼,却没有她的毒辣霸道;浸润了宝钗的端庄含蓄,却又摒弃了她的矜持造作。最终,黛玉拥有了独属于她的幽娴真挚、雅俗共赏,清愁又不失潇洒的气质。不但如此,她反过来还影响了宝钗,使她变得活泼可亲了一点,不再那么冰冷原则。
从人中龙凤的王熙凤,到艳冠群芳的薛宝钗,黛玉都学到了她们的精华,却并未成为她们的简单复刻。等见多识广的宝琴出场时,黛玉就自然而然成了宝琴的偶像。此时她已不再需要榜样,她自己就是别人的好榜样,是别人爱慕、敬重,并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的那种人------无论书里还是书外。林如海送女儿远行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在那个女子社交和教育都受限的时代,黛玉有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见天地、见众生,不断筛选自己学习的榜样,持续完善了自身。黛玉永远不忽视别人的优点,也能反思别人的缺陷,从而不断自省,从善如流。她并不是很多人印象中一个单纯任性的情绪化小女人,而是一个有胸襟有智慧的女丈夫。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