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年事 | 贾珍嘴里的“穷官儿”,为什么没银子上供过年?

文化   2025-01-29 07:01   山东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是前八十回中唯一一次正面写春节。上次提到过春节,是元春省亲那一年,因为忙着元宵节接驾,招待贵妃省亲,作者只用一句“年也不曾好生过的”,就打发了那个春节,一笔带过。  

在我们平常人,从开始买年货,就有了过年的味道了。贾府的年味则是从准备金银锞子开始,那是压岁钱,打赏,或者长辈送晚辈,相当于现在的过年红包。不过人家那可是真金白银。可以做道数学题,尤氏那里一百五十三两有零的金子,倾了两百二十个金锞子,平均一个重量多少?
过去是用十六两秤,我们假如按它一斤十六两=五百克计算,一个金锞子,平均重21克。当然也有说清朝的一斤是将近六百克的,那就更多了。
你的金项链多少克?所以这压岁钱要是给咱们,给一个也行啊。

压岁钱是末节,勋贵家族,过年的头等大事是祭祖,没有祖宗的恩荫,哪来他们今天的富贵?祖宗给他们挣下基业,留下饭碗。读到这一回我们了解到:这些功勋之家,祭祖的费用是不用自己出的,由官方解决,户部会发给他们春祭的银子。
祖先不仅仅是他们的祖先,更是朝廷的功臣,这恩赏就是对功臣的纪念。比如今天我们也会去缅怀先烈,形式不同,心意是一样的。为什么贾珍说自己就算拿出一万银子供祖先,也不如这个有体面?因为这个能证明他们是功臣之后,这也是家族的光辉历史,家族的荣耀:
贾珍因问尤氏:“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
贾珍倒也知道,这是上领皇上的恩,下托祖宗的福。只是他这会子只怕忘记了,第七回的时候,焦大跳着脚的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大骂如今子孙不肖,养出这些畜生来。

《红楼梦》环环相扣,第七回先写了焦大的骂,到第七十五回写了祠堂里的叹息声——看来不用焦大去哭,太爷啥都知道。大过年的,我们不再揭贾珍的老底,看看贾珍说的这一句话:
除了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
这句话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

第一,世袭穷官儿,不是每一家世袭,开头都是国公这么大的爵位的。那些爵位本来就低,家底本就不厚的,再经过逐代递减,减到最后,已经成了不起眼的小门小户。以此类推,就算贾府不倒,他们家的爵位也总有减到底部的一天(最高的公爵是超品,递减到最后的恩骑尉只有七品,聊胜于无)
第二,可见当初的世袭之家,大多数都已经败落了,连上供过年的钱都不宽裕。当然并不是穷成了过不去冬的刘姥姥,而是他们这种人家,过年的祭祀应该是有一定规格的,祖先有多大爵位,就要摆出多大的场面,这些人的经济条件已经负担不起这样的场面,要靠朝廷拨下来的祭银才能完成。

第三,贾府属于还没有彻底败落的一两家之一,但其实也是捉襟见肘,不复当年的辉煌。《红楼梦》一开头,在第二回作者就借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明了贾府在衰败,外头的架子未倒,内囊已经尽上来了,已经在变穷,像一个电量不多的手机,却又找不到充电的地方。
第四,世袭之家不是已经败落,就是在败落的路上,可见世家的败落是大趋势,他们的时代即将一去不返。祖上的功绩就像灯油,点了三代五代终将油尽灯枯,一盏一盏逐渐熄灭。所以曹公写贾府过年,其实是想用祭宗祠的仪式,写一个时代在后人的跪拜中结束。

皇家赏下来的祭祖的银子,装在黄布口袋里,由贾蓉从光禄寺领了回来。从贾珍父子的对话中得知,负责发放祭银的机构,或是礼部,或是光禄寺。礼部顾名思义,本职就是负责礼制的机构,祭礼当然归这里管;光禄寺在清代则是主管祭祀的政府部门。
《红楼梦》写到现在,五十几回了,可曾见过贾蓉干过什么事情?从来没有,就连妻子的葬礼,都没见他发挥什么作用,这一回作者终于给他派了任务,起码他还能去领领银子,不算是一个完全的废物。
但是,这样的儿孙,这一笔似乎让人把他的一生看到底,他这一辈子,大概也就只能每年跑到某个部门,领回上级施舍的那份恩赏。靠他自身的能力,挣屎吃只怕都挣不到。

那么多世家,也就出了一个林如海,爵位袭到了头,人家自己考个探花出来,做到兰台寺大夫,钦点了巡演御史。所以我一直认为林如海是红楼第一人,生子当如林如海。
皇恩浩荡,那装银子的黄布口袋可不能扔,也不能留着装大米,而是要在宗祠的大炉内焚了,好让祖先也看看包装,看到注册商标是皇帝家的,好知道皇帝没忘记他们。
黄布口袋上盖着礼部的印章,写着宁国公荣国公的名字,一目了然。注意这口袋上,两处出现“永”字,一处大字“皇恩永锡”,一处是小字“恩赐永远春祭赏”,但是世上哪有永远的事情呢?两府后来的获罪抄家,成了对这个字的巨大讽刺。
往期内容:
《红楼梦》:质疑贾政,理解贾政,成为贾政
薛宝钗能救薛家吗


解味红楼
谁解其中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