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国庆假期来临,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假期过得更愉悦、更充实、更有意义呢?心理老师给大家支支招,请查收下面的几条心理调适“小贴士”吧!
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既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也能让我们心态更积极向上。放假伊始,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放松几天睡个好觉,然后慢慢恢复健康的生活规律。通过早睡早起不熬夜的作息、每天坚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运动等方式,让身心处于积极状态。
假期是探索自我、规划未来的好时机。假期伊始,我们可以列举一下想在国庆期间完成的任务或心愿,定几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根据重要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尽可能详细到每天,以自律打卡7天等形式坚持完成。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收获价值感。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假期中,不妨多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无论是阅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喜欢的电影,还是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要每天保证足够的运动量,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释放内啡肽,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提升心情。
有些同学节后返校会感到焦虑、烦躁不安、上课无精打采,这些都是“节后综合症”的表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国庆假期里长时间的彻底放松、玩乐过度、闷头睡觉等不良习惯,使部分同学的心理“偷懒”了。返校后,我们一时无法适应从休息状态到紧张状态的转变,生活节律被打破,心理压力加大,于是产生了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假期后几天要为能顺利返校,避免患上“节后综合症”做好准备。
首先临近假期结束时,调整作息规律,早休息、不熬夜。
其次减少大型活动、玩电子游戏和看电视的时间,多安排轻松愉悦的事情。
最后心理上做好面对返校的准备,提前预习节后要上的新课,梳理节前学过的知识;整理返校后的学习生活用品;与同学、好朋友增进沟通;与父母聊聊节后学习计划等等,这些都有利于转换假期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返校后的生活。
国庆节家长朋友们也迎来假期,家长如何助力孩子度过一个舒心又和谐的假期呢?心理老师有几条“小贴士”与家长朋友们分享。
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家庭计划,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规划自己的假期,同时提供建议和帮助。孩子们在相对自由的假期状态,家长需要提醒和监督孩子完成学习活动的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家长还可以提问孩子最想做的事情以及原因,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孩子的想法有了您的肯定和支持,能够增强他的成就动机。
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家长可以在假期中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并策划一些亲子活动,邀请孩子共同参与。您可以与孩子介绍传统节日与国家发展历史,也可以与孩子阅读有趣的书籍,还可以适当地开展户外亲子活动,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陪伴和关爱,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假期中,孩子有了更多时间在家里,与爸爸妈妈的互动也更多。而相对自由的假期状态,孩子们可能会因为作业问题、电子产品使用、行为习惯不良等现象与父母产生分歧。此时家长需要耐心陪伴和引导孩子,巧妙化解亲子冲突。当冲突发生时,爸爸妈妈可以先听孩子的想法,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待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再提规则要求更有效。亲子沟通后,请给予双方一个温暖的拥抱,感受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设定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这里的奖励不一定是物质奖励,当孩子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时,妈妈的一顿美食、爸爸的一句鼓励、父母的一次陪伴也可以是有效的“奖励”。“惩罚”则可以尝试取消某个活动,或适当让孩子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也能起到警醒孩子的效果。
04 合理安排作息帮助孩子“收心”
在假期中,许多孩子的作息不规律,如果不提前调节,节后返校通常会出现起不来床、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佳等表现,影响孩子的听课状态。
临近假期结束时,家长要提前帮孩子调整好作息生物钟,模拟上学节奏,营造收心环境。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按照上学时间起床、睡觉、学习、运动,逐步增加每天学习的时长,减少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长,让孩子告别散漫,恢复规律生活。
同学们,家长们,如假期需要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可以拨打以下公益心理援助热线:
最后,祝同学们及家长朋友们都能用好假期心理“小贴士”,调整好心态,共度一个充实、愉悦、温馨的假期。
撰稿:郑洁虹
初审:安聪颖
复审:谢意君
终审:李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