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语:名人故里品书香,红色热土写传奇,双峰有故事,山水皆文章。这里是双峰本土文学节目《双峰作家》。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娟子,您正在收听的是由双峰县作家协会和双峰县融媒体中心FM88.8双峰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创办的公益文化类栏目《双峰作家》。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座陪伴我们长大的老屋。老屋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是我们的老母亲亲手把它堆砌而成。老屋有回忆,老屋有故事。
今晚,《双峰作家》栏目为大家分享的是双峰作家协会会员王服从老师的作品《风雨中的老屋》。
文|王服从
前段时间的那场暴雨,致使很多的房屋受灾,我家老屋也浸水一米余深了。
老屋是土砖房,最底只有四层青砖,水淹青砖倒也基本无事,可这次洪水来势猛,土砖都被浸到七八层砖了,而且被浸泡两天多时间。洪水退后,那几层被水浸过的土砖显得有些格外脆弱。老屋旁那间猪栏也轰然倒坍。
村上领导打电话来,说我家老屋浸水后便属危房,老屋前面便是老村大路,行人行走安全隐患大,建设拆除。
我想了一下就同意了,但也得问过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这老屋可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啊!
母亲听后沉吟良久,看出她对老屋也很是不舍,但为了安全考虑,便也同意拆了。
老屋其实很结实,从屋顶上的栋梁椽皮楼枕树每根都很粗,到整体结构及地基稳固,要不是底层土砖被水浸泡过,再过几十年也不会倒塌。
母亲说,这老屋建成至今也还只有六十年,淑姐出生前一年建的。如今淑姐刚好五十九岁。这屋每一砖一瓦,都凝聚父母的汗水。在这三间土砖房里,她生下并养大我们姐弟四个。
老屋,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回忆里无法抹去的存在;老屋,充满人间烟火味!
进门第一间,记忆中既是灶屋又是餐屋客屋等,真是一屋多用。
黑色烟熏的木窗子下是二个柴灶:一个大灶上长年放置荷叶锅(形如荷叶的大锅),一般用于煎酒作豆腐等或煮多菜。挨着大灶是小灶,是用来煮饭菜。
长年烧柴,以致这整间屋都熏成微黑色的。小灶边放置一个三脚架是用来放锅子的。再挨过来还要放置个碗柜。记忆中碗柜是红漆漆成,与进卧房门的红漆壁柜是那时的家中最豪华的奢品了。如今碗柜依在,但已基本褪色,快成黑褐色了。
正中是一张饭桌及四条长凳,周边还有几张椅子。饭桌其实也是课桌,每天吃过晚饭后,我们姐弟几个围着这张方桌,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做作业。狭小的室间,清贫的家境,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
老屋地面是土面拍平的,有些潮湿,以致于有些招蚂蚁。记忆中有一次,我们吃过午饭后锅里还剩有半锅米饭,打算晚餐炒热吃,煮饭的姐当时把饭锅粗心落在灶头未提置三脚架上,晚餐打开锅盖一看,饭里面居然爬进黑黑点点小蚂蚁了。
倒掉吧,太可惜了。母亲当即把饭倒出在筲箕上,在油灯下用筷子翻动米饭把蚂蚁一点一点挑出,然后倒在菜锅里重新反复炒热。那餐米饭我们没有浪费,明明知道饭里还有少部分未挑出的蚂蚁,一家人还是分吃了,其中母亲吃得最多,她生怕我们吃多了会拉肚子,吩咐我们多吃菜,其实菜也仅是一碗南瓜而已。吃过那"蚂蚁饭"后第二天一家人居然什么事也沒有。那时田地还未承包到户,家家粮食必须划算吃才能吃到头,很多时侯,不够只能用红薯当粮食来补充。一小锅米饭,又怎么舍得浪费?
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两个姐和妹妹三个一间房太挤,而我也长到十来岁了,总不能再和父母睡,有时不得不在二楼楼板上开个小铺。在父母努力下,在老屋前的一池塘捞了地基,花了三四年时光终于建了一栋明三暗五的青砖房。这三间老屋也慢慢当杂屋和柴灶屋用了。中间那个卧房腾出砌了一个大的粮仓。八十年代初随着田土承包到户,我家粮食多起来了,粮仓也随之加大。那时父亲在外经营泥瓦业,母亲在家种田喂猪,我们放学便帮家干农活。家中光景愈来愈好了。再后,我因高考落榜南下打工,再过一两年也结婚成家了。
再过几年,我在外创业经营了小厂,手里有了余钱,于2008年在离老屋一里多路的234国道旁建了新房。父母也一起过去住了。但母亲一直在新屋与老屋之间来回走,因自留土都在老屋附近。她每天至少都要到老屋那边去一趟,多则三四趟。她还在老屋那边养了鸡鸭。老屋,可是她一生的牵挂。其实我对老屋也有着同样的情怀,每次离家外出,我想家了,晚上梦里寻她千百度的还是老屋……
黄昏,孩时野外贪玩的我,老远看到老屋顶冒出的袅袅炊烟、母亲熟悉的呼喊唤我归家的一幕幕,如烟似雾数十年萦绕在脑海;炎炎夏日,母亲用蒲扇为孩时的我们驱赶蚊子、以及老屋夜半的一阵过堂风吹过,爽到睡梦中我的那阵阵惬意,穿过时光隧道,多少年一直清凉在心头;更不用说与孩时的伙伴们在老屋前池塘游水摸鱼嬉戏……
老屋在挖掘机强有力的铁臂碰击下轰然坍塌了。按照母亲的要求,挖掘机师傅把树木缘皮都勾起放在我们后建的另三间青砖屋檐下,然后用再把土砖整碎整平。母亲说,这地基还可作自留土,种些南瓜冬瓜之类蔬菜。而老屋拆下的树木椽皮楼板,还可当柴烧。拆除后的老屋依然发挥了她的用途!
于是老屋拆除后好几天,母亲每天都在老屋地基里徘徊寻找,哪怕是一片小木板一块青砖,她也要把它捡起。我担心她太累,可我无论如何怎么说她也阻拦不住她,她一辈子劳动惯了闲不住,坐在家憋不住的。她每一天总去老屋看看,老屋那边自留地也给蔬菜浇浇水锄锄草,回来时竹篓里总带有些肥绿红瘦的瓜果蔬菜。
可母亲还是病倒了。我们姐弟慌忙送她去医院。其实四个月前母亲在人民医院就诊断左肺有肿瘤,是否做穿刺进一步确诊是恶性还是良性,医生告诉我们姐弟,无论是哪种结果,最好的方法是一般治疗,哪里不舒服就治哪。而做手术化疗对这高龄老人风险太大,不主张做。我们姐弟都尊医嘱,当时治到母亲不感觉任何疼痛便出院了。如今四个月过去,老母亲内脏又开始痛了,我们姐弟四个又送母亲住院治疗一个星期余,等母亲再次感觉舒服而无痛处再出院,可我问自己:母亲这样的次数还能撑几回?
我突然发现八十多岁的母亲其实和老屋一样坚韧顽强,为了生活,为了生生不息的家族繁荣,数十载不断和挫折与坎坷抗争。她才出院,固执地又往老屋那边走,她还惦记在县城住的姐姐生日,得带上些新鲜蔬菜;中秋两个孙儿回来,要给他们准备鸡蛋…她丝毫也不畏惧病痛,她明知道自己已入风烛残年!
我分明感觉出不久将来母亲在一生风雨磨难下,最终和老屋一样倒塌下去!但在我意念中,老屋和母亲始终顽强屹立在风雨中……
王服从老师的作品分享完了,文章到最后,我已忍不住热泪盈眶 。老屋已远去,但是门囗还是有一位慈祥的老母亲在守候,她在坚挺,她在等待。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位老母亲呢?
最后,《双峰作家》栏目祝愿王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祝福王服从老师全家幸福,一顺百顺!
以上就是今天的《双峰作家》栏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收听。我们栏目每周五晚上8点首播,每周日晚上8点以及周一、周三中午12点重播,欢迎大家关注、期待。本节目编辑王海霞、阿哲,监审彭璀铌、曹乐乐,监制刘颂阳、胡柳莲。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王服从,七零后,双峰县锁石镇山河村人,文学爱好者,双峰诗协、作协会员。
主编|胡柳莲
编辑校稿|李燕南 胡晓霞 周海容 陈婧
《湄水文苑》投稿邮箱:
614926519@qq.com
《双峰作家》投稿微信:
azhe108345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