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匡伟文
单家井位于青树坪镇的东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起,它就是单家井乡政府所在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则是青树坪镇的单家井责任区。
单家井是一个远离水源的干旱走廊,原本叫“担家井”。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遇上了严重的干旱岁月,不仅庄稼无水灌溉,就连人们的生活用水也无处可找。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一位老头,每天用麦桔杆挑着水在街上为人们送水。这水桶虽不大,可桶里的水舀之不尽、用之不竭。久而久之,人们从心底里无限感激这位老人,然而又好生奇怪,每次都凑近前去观看。正在人们想探个究竟之时,老头的麦桔杆倏然而断,两个水桶掉落在街两旁,变成了两口水井,老头则乘风飞去。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心生敬意,仰天长拜。从此,这两口水井成了人们饮用和灌溉的重要水源。人们把这两口井取名为担家井。由于时间的久远,及人们的传诵之变,担家井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单家井”。
麦桔杆挑水成井虽是传说,并带有神话色彩,但单家井320国道旁并列着的两口自然井,却是真实的。这两口井供应着几个组,近两百户人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用水。
单家井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在清朝以前,就是一个大的驿站。单家井、杨柳井,是邵阳到湘乡间相隔只有十来里路的重要驿站。因为这,单家井也逐渐形成了热闹繁华的街市,南来北往的商客不断。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小诗:单家井摆风扬,杨柳井好乘凉;清泉水倍觉爽,神助我轻盈往。
来到单家井,看到四面石砌完好的静默的两口古井,只觉得这姊妹井,宛如一位嫩面粉皮、纤尘未染的姑娘,汲取了大地的灵翠而清秀灵动,安祥地依偎在绿荫掩着的怀抱。天蓝得像一块画布,水清得若一块琉璃,捧起甘冽的井水,安谧的心仿佛随水穿过指缝,滴滴答答地落入井中,溅起幸福的浪花。我掏出水瓶,欲把一井醉人的清幽装入瓶中,带回去和友人共享。
由这井而得名的单家井老街,二百多米长,而今走在街上,依稀可见青砖、灰瓦、石板路。这些印记,记录着数百年单家井的风雨沧桑和华丽蜕变。那时单家井到杨柳井,热闹非凡。挑担行走的,从早到晚川流不息,一派繁忙。当时这小街,各种生意十分红火……如今,走在这老街的石板路上,时光仿佛倒流,思想转瞬穿越到那些远去的年代,依稀感受到曾经的古朴气息。这条古朴的街道,承载着人们对过往的怀念,对慢生活的向往,对地道的寻味。如果说,有一种向往叫诗和远方,那么有一种情怀,就叫古井老街。
我喜欢这里抚慰凡人心的人间烟火气,我喜欢这里淳朴接地气的文化氛围,我更喜欢这里热情好客的人们浓重的桑梓情怀和振兴家乡的勃勃雄心。
单家井青年赵放阳,在广东打工,学得一手好技艺,回家创业,报效父老乡亲。他经常跟大伙说,古代的神话故事里,单家井人在大灾之年,得到神仙的恩赐,一杆麦桔杆,两个水桶,拯救了村民。如今,他要用一根扁担挑起重任,让父老乡亲早日富裕,用肩上的扁担担出灿烂辉煌的明天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目标。于是,他以敏锐的目光,认定“好土长好苗,好水滋好物”的道理,在此思想统领下,反复钻研,精心培育出精品——单家井淮山。这个品牌经过几个月的销售,以过硬的品质、精美的包装赢得大家的青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如今,网友已经响亮地喊出“送礼就送担家井”的口号,可见这“担家井”品牌淮山的魅力和前景。
浅显的事,悟出透彻的理;平凡的人,发出炽热的光。一个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有志青年,浑身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每个人的专长都是一盏灯,只要我们不间断地注油,不辜负灯,那灯就会一直亮下去。有的灯虽然弱小,但又何妨?能为自己照亮脚下,走起路来,也会感到无比的踏实。如果我们有一颗诗意的心,目光所及,皆是诗意。只要梦想不灭,初心未移,脚踏实地,矢志追寻,你我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唱到永远。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匡伟文,青树坪镇栗山村人,中文专科学历。1976年参加教育工作,后调青树坪学区,1989年调青树坪镇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宣传干事,人大副主席。工作之余,长期从事新闻通讯写作,曾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连续十多年被双峰县委宣传部、双峰县政协评为优秀通讯员,任双峰县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
主编|胡柳莲
编辑校稿|李燕南 胡晓霞 周海容 陈婧
《湄水文苑》投稿邮箱:
614926519@qq.com
《双峰作家》投稿微信:
azhe108345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