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界质疑卖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能盈利之际,在近日的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旗下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在经营层面已经开始盈利了。
除了特斯拉与比亚迪靠规模化提前进入盈利时代,上一个宣布扭亏为盈的新能源车企是理想汽车。巧合的是,理想与深蓝两家主要业务都是增程......卖增程的已经比多数卖纯电的先盈利了。
面对卷生卷死的国内汽车市场,2025年,汽车企业如何留在牌桌上同时把钱赚了?德国大众15年前就窥破了天机:中国人喜欢便宜的大车。无论是轿车还是SUV,同级别里,尺寸更大的总是更受青睐。这个规律依然适用于如今的市场。
卖增程比卖纯电先赚钱,并不是意料之外。
去年11月,“微博之王”李想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国自主品牌,还在坚持多档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想的预言正被验证为真,阿维塔、极氪等新能源车企都官方表态要做增程混动。早期巨额研发投入的纯电平台都在默默上油箱——兼容增程系统。
在制造成本上,因为电池容量小,增程车通常比同级别的纯电动车要低,且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配置也无需达到插混车的高要求。这样一来,车企可以将更多精力与成本投入到车内的智能化和舒适性设计上,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
理想、深蓝以及问界等品牌,都验证了这种产品定义模式有多“香”。
除此之外,“小车做大”也几乎百试百灵。理想、小鹏、零跑、问界等车企,无不击中了消费者“花小钱办大车”的心理。尤其是当消费降级,想把车卖出品牌溢价难上加难。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借助华为之手,重新定义下一代产品。在与华为的合作中,除了采用华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之外,双方还将在产品定义之处就深化合作。也可以通俗地说,华为帮助车企打造溢价的能力。
即便如此,趋势在短时间难以扭转。当配置更高的车型价格不断走低,消费者很难再花高价买车了,溢价空间无限被压缩。对于车企来说,靠对成本的极致控制,拉低售价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于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双向奔赴形成了。
任何时候,“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一辆车在舒适性配置上投入更高时,往往意味着在其他地方做了减法。以前不久上市的某新势力纯电轿跑为例,强调智能、空间与配置,对驾驶和操控几乎避而不谈。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 ,因为在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出现时,成本控制的另一面基本可以与“减配”划等号。非车规级芯片上车,缩短新车型开发与验证周期,减少耐用与安全测试环节,乃至逼供应商年降10%等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操作,逐渐成为心照不宣。
朱华荣判断,2025年是淘汰之年,有80%中国品牌、90%新势力走向关停并转。
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2025年,缺少竞争力的车企将进一步被淘汰。除了卷成本,是否还有其他的生存之道?
一个多月前,福特汽车发布了2024Q3财报,中国市场贡献了6亿美元的利润。福特汽车CFO约翰·劳勒(John Lawler)曾公开表示,轻资产模式帮助福特在中国市场保持盈利。福特通过大幅缩减产能,降低固定开支成本,同时让中国工厂成为向全球市场输送新车的基地......在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以价换量的今天,长安福特保住了价格体系的稳定。有公开报道显示,长安福特经销商的盈利面基本在六七成。
在残酷的竞争面前,量与价很难兼得。但车企一旦想清楚,想要那一头,很多问题都不是无解。
不止长安福特,上汽通用也认清了“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战略重心从扩张变为收缩。前不久,上汽通用官宣,新增54家授权经销商。在这之前,上汽通用进行了主动去库存、终端一口价等为渠道减负的动作。
今年以来,豪华品牌BBA也在不断调整终端的商务政策,将业绩重心从市场份额调整为利润健康。很多时候,“难”并不是因为市场竞争,而是既要又要。
而保住利润的逻辑在新品牌上往往无法复用。在前不久智界R7增程版的上市活动上,余承东说“智界R7卖现在的价格,只能让尹总出血了。”24.98万的起售价对于奇瑞来说,每卖出一辆车要亏1-3万元。
也就是说,要等销量增长有规模效应之后,利润才会放在份额之前。零跑汽车的掌门人朱江明此前也曾公开表示过类似观点。就连争新能源一哥的比亚迪与特斯拉,也需要通过降价的手段来促进终端销量,稳固自己的江湖地位。
可以预见,2025年汽车价格战会达到一个新高度,但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学会了在内卷中自洽。要么追求份额,无止境的卷成本卷价格;要么,放弃对份额的执念,整合资源关注经营健康。
朱华荣判断,新势力车企将成为2025年淘汰的重灾区。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它们不像成熟的汽车企业,有不参与价格战的底气。对于新品牌来说,销量大过一切。蔚来、小鹏、零跑......连续多年还未实现盈利的新势力数不胜数。但没有销量的新势力,结局往往就像极越一样,从出生到猝死,不过三年光景。
作者丨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