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清 | ​陈炉的千年烟火

文摘   文化   2024-09-09 12:00   陕西  

陈炉的千年烟火

作者 | 赵振清

这次下到关中让我最长见识的是参观陈炉古镇。它隐藏在渭北原上的黄土沟壑中,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南30公里,给我的感觉是很偏僻。我们的采访车出了西安城向北越过平原,走了2小时多才到达。小镇在一条深沟下面,道路狭窄,找停车的地方很困难,我们乘坐的中巴车转了好几个弯才停在一处较平缓的路边。

大家刚一下车导游老王就迎上来打招呼,与陈会长等领导握手,引导我们一路前行。老人个子不高,精神矍铄,一口普通话,讲解娴熟。他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介绍陈炉获得的荣誉和陈炉的发展情况。

镇子座落在一个斜坡上。居民居住的院落很有特点,上一家的院子正好是下一家的脑畔,很紧凑不分散,瓷片铺路,罐子垒墙,层层叠叠,像古罗马的城堡。没有街道,一条并不宽的柏油路呈“6”字形穿过村镇。

耀县一带,地下储藏着一种叫坩子土的粘土,它是烧制耀瓷的基本材料。这里烧瓷的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是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时最为鼎盛,以烧制青瓷最有名。

烧瓷的基本流程包括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和烧窑。每一流程都不可或缺。各流程若出了问题,最后就会生产出次品或废品,这是烧窑师傅最忌讳的事。

据介绍,这个镇子有二十四家烧瓷业主,其中王家李家张家陈家最有名。烧瓷工艺传男不传女,一代传一代,是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吃饭衣钵,看家本事。

导游老王将众人带到的第一家是王家瓷坊,一进大门便看见一面具有十多米长的陶塑墙龛,里面摆放的作品有人和动物、家具器物,皆栩栩如生、灵巧逼真,很快吸引住了游客的眼球。给我印像最深的是关中八大怪的造像,“房子半边盖,面条像裤带,烙饼似锅盖,大碗配竹筷,吃饭蹲屋外,辣椒单炒菜,有女不嫁外,秦腔吼起来。”有三个人身马首的怪物左手右手各高举着一颗圆球张开丑陋的大嘴似在高喊“立马转运”,我也立马拍照下来作了我微信头像。大家进到里院,只见各种瓷器摆放的琳琅满目,当然是指室内用的或摆放的瓷器了。听说这王家上釉有绝招,青花瓷烧得很好。文友班XX买了一盒六件套的摆件,有一只小酒壶名叫“良心壶”,翻过去底上有孔可注酒注水,主人提壶斟酒时可给客人倒酒给自己倒水,按住或放开底下的另一小孔来控制,因此叫良心壶。他喜欢喝酒,对这件器皿爱不释手,搞了半天价,最后以360元成交。我们参观的第二家瓷坊是李家瓷坊,这一家的占地面积比前一家还大,不只有售卖瓷器的铺面,还有作坊供游客观赏。有几个大人和小孩正在拉坯,把泥团摔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顺着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毛坯。

在另外一个房间内几位妇女正在拿着画笔给晾干的泥坯子画花草图案。有一位青年男子当讲解员,他用地道的关中腔向游客讲述李家瓷坊的发家史。他说李家的先人们从明末清初就已经在这里烧瓷了,最擅长在粘土坯子上釉画花草鱼虫图案,其中烧制出有牡丹花图案的瓷器最出名。

导游老王说,在陈炉发现了唐三彩,证明陈炉烧瓷的历史超越千年了。大名鼎鼎的唐三彩在初中历史课本里都有介绍,是烧瓷手工艺的瑰宝,它反映了在唐代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有历史记载的耀州瓷在宋金时代很有名,宋瓷是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可见陈炉那时候有多繁盛。大宗瓷器远销他国,白花花的银子流进商人的口袋……

著名作家贾平凹来到陈炉古镇,被这里的景物所感动,他是这样描述的:“这层层叠起来,真可谓是,人上有人,巷上有巷。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就连地面上也是竖着瓷片,一叶一叶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巷子那边有了瓷的虑音,空清而韵长,使人不禁想起古罗马的城堡。……”千年炉火,星火相传。贾平凹先生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古炉》,我想一定是来到这瓷的世界激发出了他创作的灵感……

导游老王把我们带到一处网红打卡的地方,只见一块花岗岩巨石上刻着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八个红色大字圆润饱满、耀人眼目。后面倾斜生长着两颗柳树,共用一条根。他说那是爱情树、姐妹花树、哥俩好树、母子树、家庭树。这里常有红衣女子的倩影、恩爱夫妻的爱意、三丹丹花姐妹的情怀、哥俩好的友谊……。游客们说说笑笑,三人一伙五人一组站到巨石前急忙整衣冠理头发摆造型,留下他(她)们的靓丽身影。

接着我们来到一处小广场,这里视野比较开阔,能够从不同视角拍下陈炉古镇的村容地貌,特别是向上看,院落房屋,瓷瓮、瓷坛、瓷罐子,层层叠叠,与绿树蓝天相映成辉。游客们有的拿出相机拍,有的拿着手机拍,选择最佳角度选择最佳背景留下难忘的时刻。

我们又来到一处名叫龙凤坡的地方,一路转弯向下,眼前出现了很多烧瓷的废弃古炉,里面都是用耐火砖砌成,用铁丝网罩着或用栏杆隔断,不让游人靠近。最有趣的是看碎瓷片堆积成的瓷瓦山(又叫文化层),用玻璃封着,自下而上看断层,越往下年代越久远,有金代层,宋代层,元代层,明代层,清代层,民国层等。 

导游老王告诉大家,2008年陈炉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2011年、2021至2023年三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是陈炉诸多荣誉称号中最为显著的四个金字招牌。在烧瓷这个行业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他带我们参观了陈炉陶瓷厂的机关大楼。他还说,所有这个盆地的居民都是城镇户口。40年前成年人都在陶瓷厂上班呢,那时候是国营企业发展鼎盛时期的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年产值1300万元,年产量1200万件,职工2200多名,在职职工管理人员有100多名。后来厂子承包给个人,才用不了那么多工人了,有一部分人转行干其他的事去了。

陈炉镇制瓷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并逐渐发展成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堪称“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是陕西省命名的文化艺术之乡中唯一的陶瓷之乡。

陈炉镇下辖15个村(居),其中:2个社区、13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陈炉镇户籍人口16872人。2011年,陈炉镇农业总产值6572万元,工业生产总值4.4亿元。

陈炉还是4A级景区,这块神奇古朴的土地,陈炉就像一座神秘而又浩瀚的文化宝库,吸引着八方来客。

参观完陈炉古镇不禁令我深思。从陈炉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经济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地方历史文化……,不要瞎折腾,不要见异思迁,不要这山望见那山高,不要贪多嚼不烂,做大事要谋求长远。陈炉人世世代代只做好一件事,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深入研究,把烧陶瓷的事业做大做强。他们把每一只烧坏了的大瓮,每一只不合格的瓦罐,都摆放在那儿,形成一道道独特风景,既成为古镇景点一绝,又告诫工人,少出次品,多出正品!

——作者简介——

赵振清,笔名春晖,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人。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为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府谷县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府谷诗词学会会员,府谷县折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府州文苑》编审。喜欢舞文弄墨,谈古说今。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在陕西日报、榆林报、府谷报和《府谷文艺》《府州文苑》等地方刊物。

府谷县荣河文化艺术研究会
府谷县荣河文化艺术研究会是府谷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主管的专业性社会团体,通过文学、书法、绘画、摄影等方式,开展荣河文化艺术研讨、交流和创作,举办文化艺术作品巡展,宣传培育府谷文化,加强交流互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