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颖,女,1957年8月出生,大学文化,从事基层农业工作39年。在职期间,曾在《中国蔬菜》《江苏农业科技报》等农业刊物上发表多篇技术论文和科技信息、植保、土肥、良种良法等专题文章,1989年大蒜产业方面的论文获中国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指导的“水稻百亩方”获省科技二等奖。
我与紫苏的不解之缘
作者 陆颖
在我和紫苏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三年前的一天,我满怀深情地创作了一首小诗——《咏紫苏》:紫叶轻摇韵自嘉,微风拂处散芳华。辛香不与群花比,入药调羹惠万家。
每当我轻轻吟诵这首小诗,心中总会涌起阵阵温暖的涟漪,那是对生活细节的感悟,也是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然而,区区二十八个字怎能充分表达我对紫苏的深厚情感?于是,我决定以散文的形式,更为细致地勾勒出这份难以割舍的情谊。
家门前的紫苏园,已经默默度过了五个春秋。这片沃土上的紫苏,从最初寥寥数株的娇弱生命,逐渐繁衍成如今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意,宛如时间这位匠心独运的艺术家,在季节的画卷上细腻地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春天来临,紫苏似乎无需人为干预,便在春天阳光雨露的吹拂下自然萌芽,生长出那嫩紫色的幼苗,密密匝匝地铺满大地,宛如一层柔软的紫色地毯。当然,它们的生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自于上年成熟时撒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紫苏籽,春风吹又生。
随后,便进入了田间移栽管理的环节,每当这些紫苏幼苗长到5一6张叶片时,五一劳动节前后,我会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幼苗连根拔起,按照株行距60x90厘米的间距重新移栽定植。夏日里,我悉心为它们修剪枝叶,虽然汗水湿透了衣衫,但目睹它们茁壮成长的模样,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成就感。紫苏不单是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融入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存在。每一次目睹紫苏的成长与蜕变,都让我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大自然的神奇。
对我而言,紫苏不只是平凡的植物,它更似一位亲密无间的老友。每逢夏日炎炎,紫苏叶片最为繁茂,它们那独特的姿态和鲜亮的色彩总能令人眼前一亮,心中不由自主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乐于在这片紫绿色的海洋中漫步,轻抚那些带着细微绒毛的叶片,感受大自然那份温柔与细腻,仿佛能够洗涤心灵的尘埃。
我深深迷恋紫苏的味道,那是薄荷的清凉与草本植物的芬芳的绝妙交融,独特且迷人。不管是在烹制鱼肉时,还是在炖汤调味中,紫苏总能给菜肴带来别具一格的风味。特别是在夏日傍晚,取几片洗净的紫苏叶,细致切碎后拌入凉菜里,那份清新爽口的口感,伴随着空气中弥漫的浓郁香气,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让人食欲大增,仿佛连夏日的酷热也随之消散。紫苏嫩嫩的叶子,不仅可以凉拌,还可以炖汤,小炒。去年我们同学聚会时,在盐城一家韩国料理店用餐,每份都有十张左右的叶片让顾客们包上烤肉,海鲜。紫苏全身都是宝,叶片晾干可以当茶叶,茎杆可以煮水泡澡,晒干的紫苏叶,只需少许放入枕头中,那股清新的气味便能引人入眠。紫苏从移栽到收获生育期160天。春有苗,夏有花,秋有籽,每个季节段都是生育进程的改变。
深秋时节,十一月初正是收获紫苏籽的时候。紫苏植株高度可达2米左右,然而收获的紫苏籽却数量稀少。由于产量不高,紫苏籽的价值自然显得珍贵。收集紫苏籽的方法与收集油菜籽相似。将割下的紫苏簇拥在一起晾晒,几天后平铺在塑料布上轻轻敲打,去除籽壳,便剩下如黑色发亮的菜籽粒般大小的紫苏籽。
我对炒熟后的紫苏籽散发出的香气情有独钟。取适量紫苏籽放入铁锅中缓缓翻炒,随着温度逐渐升高,一股浓郁的香味慢慢散开,弥漫整个房间。炒好的紫苏籽,经过破壁机研磨,与白糖混合后,不仅口感香甜,那特有的味道仿佛能够抚慰心灵的创伤,带来无尽的慰藉与欢乐。
紫苏,这个看似平凡实则非凡的存在,以其独有的方式和价值诉说着它的传奇。
收获之后,园子里仅留下紫苏的茬桩。在我的记忆中,来年春天,紫苏又将在春天里萌生。再到夏天,这里又将是郁郁葱葱一片紫色海洋。周而复始,紫苏用一年一度的生命轮回,续写属于它的传奇篇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