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人,自由撰稿者。于《世界日报》《侨报》《泰国中华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建材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等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发表作品1600余篇。参加各地征文获奖70多次。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散文《说说我经历的五个龙年》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散文《在异地,咀嚼乡愁》获“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联赛金奖等。
“父爱牌”毛窝子
作者 戚思翠
毛窝子是一种木底草鞋,用蒲草(或稻草)与芦花编制而成。它有较高的屐齿可以防水、踏泥,厚厚的木底隔潮、防湿,毛茸茸的芦苇缨子防寒保暖。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严寒的冬季,温暖价廉的毛窝子,无疑是乡下人最好的选择。
那时,父母白天赶“工分”,起早贪黑忙家务,一刻不闲。
秋分后,父亲偷天换日去村西头“下三十”(田亩俗称)那边的浅水沟割编织毛窝子的材料:蒲草与芦花。他把沉重的蒲草,一捆一捆地扛回家,置阳光下晾晒后,去掉无用的叶尖,留下绵软柔韧有用部分。接着,父亲把4至5寸的圆木锯成不同规格鞋的长度,从中劈成两半,再把圆弧形的一半经过锯、凿、削等加工出中间凹两头高的屐齿,然后刨平另一面,木底制作完毕。
晚上,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找出木制模型鞋楦子,根据脚的大小开始铺鞋底儿,用麻绳将鞋楦固定住。只见那枯黄的蒲草在父亲粗糙而灵活的大手中翻飞着,穿梭着。他将一根根蒲草穿过去,然后用力拉,再穿过去,再用力拉。父亲说:“只有把草鞋里的每一根蒲草都拉得紧紧的,穿在脚上才踏实、稳重、暖和。”在冷风瑟瑟的草屋里,在偌大的黑暗中,父亲显得那么瘦弱,那么无助,却又那么顽强地持续点亮到深更半夜。
为使草鞋耐穿,父亲把麻线编成辫儿,一圈一圈地缝在草鞋底上叫挂底,这样既耐磨又防滑更暖和。接着,用自己制作的手钻在木底一周均匀地钻出穿麻系子(编织芦苇缨子的经线)的孔,把准备好的芦苇缨子,成撮的一圈一圈地编成鞋帮子。有时,为赶一双毛窝子,父亲通宵达旦,常熬红双眼。听母亲说,父亲编草鞋的手艺是祖父传给他的。祖父给红军编织过很多草鞋呢。
那时冬天特冷,雨雪天也较多,农村土路冻了化,化了冻,一冬天都是烂泥路,很滑。但河面上结冰颇厚,我们上学干脆在冰上走,有时也“狠狠心”走麦田。那时,家里极穷,做鞋的材料都金贵得要命,冬天一双棉鞋都没有,过年才能穿上一双新单鞋,脚后跟常被冻紫、化脓、淌血。后来,穿了父亲的毛窝子,脚很少冻坏过。但始终不肯穿到学校去,怕同学们笑话。
那年冬天,大雪连绵数日,读高中住学校,爱生冻疮的我,脚早冻的破烂不堪,疼痛难忍。一晚自修,外面大雪飘飞,不时撞进教室,很多同学都在跺脚取暖,却见邻桌男生穿一双破旧毛窝在认真学习,那样子很享受,我好生羡慕!正浮想联翩地盯着教室门外,就发现一无比熟悉的身影……啊,是父亲!父亲竟冒着特大风雪,徒步七八里路赶到学校,给我送来一双夹有花布条的漂亮毛窝子!那一刻,我的泪水簌簌而下!
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为了那双漂亮的毛窝子煞费心机,而那晚父亲给我送毛窝子连夜赶回的路上,在那个黑咕隆咚的“阎王路”上重重地摔了一跤,回家后,就大病了一场。
再后来,我每年冬天,都穿着那双溢满父爱的毛窝子,直至它破烂不堪,我都不舍丢弃!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