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良/ 柴火灶里的旧时光 (散文)

文摘   2024-12-03 06:00   江苏  
点击上方 蓝字 立即关注



作者王志良,男,1964年10月出生。与建筑材料、工程监理行业打交道40多年,在审计和劳动专业刊物偶有论文发表。感悟人生不易,记录生活点滴。

柴火灶里的旧时光 


  作者 王志良

周末的晚上,朋友邀约去60后老灶台品尝土灶河鲜说实在的,我生在黄海边上的鱼米之乡海通镇,长在射阳河畔的大尖村,喜欢海鲜、河鲜,时常还会做几个自我认为的拿手小菜,邀三两位好友小酌两杯。说起土灶,就把它和火锅、明炉、大咖联想到一起,不太感兴趣,但朋友之邀有点不好推脱便欣然前往。
几人围灶台落坐后,服务员点然柴火加上木柴,便把我们点的鱼、虾、蟹之类菜上到桌边,当面开始精心烹饪并讲解:水生木、木生火、土生金、金生水……把五形相生微妙的用到她的服务上来。慢慢的,鲜香飘荡在空中勾起人们的味蕾,这鲜香味美的锅中餐,使人们都提起了食欲……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如璀璨星辰,镶嵌在记忆的苍穹,熠熠生辉。对我而言,那承载着童年与乡土温暖的柴火灶,便是这样的存在。
柴火灶,多是用就地取材的砖石砌成,青灰色的灶身,敦厚而质朴。它静静地伫立在厨房的一隅,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灶膛内部,被烟熏得漆黑,那是无数次火焰燃烧留下的印记,像是岁月书写的神秘符号。
每至做饭之时,便是柴火灶大显身手之际。干燥的树枝、桔杆、木块被填进灶膛,宛如给它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划一根火柴,点燃灶膛内的引火草,那星星之火瞬间便蔓延开来,红色的火苗欢快地舞动着,像一群顽皮的精灵。这时,风箱开始工作了,“呼哧呼哧” 的声音,像是为这场火焰之舞打着节拍。拉动风厢,空气被源源不断地送入灶膛,火势愈发凶猛,映红了烧火人的脸庞,也照亮了整个厨房。
在柴火灶上烹饪的食物,总是有着别样的美味。锅里煮着的粥,咕噜咕噜地翻滚着,热气腾腾,米香混合着柴火的烟熏味,弥漫在空气中。煮饭时,那锅巴,金黄酥脆,带着焦香,是柴火灶独有的馈赠。还有那烤红薯、大蒜头,埋在灶膛的灰烬里,不多时,香甜的气息便飘散出来,剥开外皮,橙黄的薯肉软糯香甜,慰藉着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
围绕着柴火灶,有着太多难忘的故事。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灶前取暖,锅炝上贴着纳鞋底的布骨料、小孩的尿布,火苗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长辈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家族的过往。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打闹,或者好奇地看着灶膛里的火焰,掏出未燃尽的木材放在火盆里烤火、炸爆米花。那是亲情最浓郁的时刻,柴火灶散发的温暖,不仅温暖了我们的身体,更温暖了我们的心。
如今,随着节能改灶和现代化的炊具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柴火灶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但它所承载的那些美好回忆,却永远不会消逝。那灶膛里的火焰、风箱的声响、食物的香气以及围绕在它身边的欢声笑语,都深深地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对故乡、对旧时光最深情的怀念。在每个孤独或疲惫的时刻,我都会想起那座柴火灶,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回家的路,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依然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温暖。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END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射阳县杂文学会
分享杂文作品,加强杂文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