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我
管理、人性、财富、家学就看《资治通鉴》
内部资料领取方式在文末
回复【4】了解社群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 魏纪八
曹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癸酉,公元253年)
【原文】
二月,吴军还自东兴。进封太傅恪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恪遂有轻敌之心,复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固争,恪命扶出。因著论以谕众曰:“(太长,略过)”众人虽皆心以为不可,然莫敢复难。
【译文】
二月,吴国军队自东兴返回。进封太傅诸葛恪为阳都侯,并兼任荆州、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诸葛恪于是产生了轻敌之心,想要再度出兵,各位大臣认为频繁出兵军队疲惫不堪,就异口同声地劝谏诸葛恪,但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仍坚持争谏,但诸葛恪却命人把他架扶出去。诸葛恪因此事著文晓谕众人说:“(太长,略过)”众人虽然心里都认为他说得不对,但没有人再敢提出异议了。
【解析】
昨天的内容提到,曹魏虽然输了与孙吴的东兴之战,司马师压力也非常大, 但司马师的表现非常中肯,稳住了曹魏内部。
有人就说了,别看诸葛恪现在特牛逼,但他功高震主,马上就要完蛋。
至于功高震主背后的逻辑,昨天的内容也提了。
必须再次强调诸葛恪的性格,聪明有才不假,但是刚愎自用、只要认定想做的事就一定会死磕,组合起来就不太好了。
东兴之战对司马师来说很不爽,但对诸葛恪来说如同吃了十全大补丸,在孙吴内部威望立马到了顶峰。
一般情况,一个才上位的领导,在对战争胜利之后,应该干什么?
最好的选择莫过于挟大胜之威望,对内稳定住国内的基本盘,把自身的权力基础给打牢固,把依附于自己的利益集团搞得多多,同时分化瓦解原有反对派。
如同人吃饭一样,吃饱了,要休息一下消化消化,但如果赶场子继续吃,那就难受了。
诸葛恪就选择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在诸葛恪的思维中,东兴之战,他带的部队并不多,却把曹魏精锐打崩了,可见我诸葛恪多牛逼,要是给我的部队更多一点呢?说不定能把曹魏打穿,打到洛阳去。
况且,东兴之战后,在孙吴的视角中司马师一定是焦头烂额要稳定国内,这个时候趁司马师病要他命,岂不是更好?
诸葛恪的思路不能说有问题,甚至来说还非常正,但孙吴内部反对声极大。
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
邓艾评价此时的孙吴内部有这么一句话:
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违命。
这是孙吴内部非常严峻的问题,各大家族手上有私兵,而这些私兵也是孙吴的作战部队。
上面材料,诸葛恪打算抽调几乎孙吴所有部队再发动对曹魏战役,兵从哪里来,不就是这些大家族嘛。
这些私兵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说可是安身立命的政治资本,能在孙吴朝堂里面有多少话语权、具备多少统战价值可都靠这些私兵来说话。
你诸葛恪想继续打曹魏,孙吴的大家族没意见,但你要拿我们的私兵去打,为成就你的个人理想和功业去拼杀,那就恕我们无能为力了,当年孙权在位都不行, 更别说你诸葛恪了。
再者说,这些大家族普遍是江东当地家族,虽然有一些江北人在孙吴朝堂内耕耘多年,但这种异乡人哪有世代在江东耕耘百年的大家族的底蕴?
江东本地大家族更多就是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对于向北扩张没多大需求,自然是不会支持你的诸葛恪了。
再退一步说,就算跟着你诸葛恪进攻曹魏能打赢,且也能攻城略地,对于这些江东大家族来说有啥好处?
你诸葛恪说进攻曹魏的合理性、正当性、实际性,但好处你却没给我们说,连大饼都懒得画,你叫兄弟们怎么支持你去拼命?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政治不是光讲大道德。
你诸葛恪把对曹魏作战讲的再漂亮,却没有实际的好处落地有什么用?
最关键是,你连和我们商量的态度都没有,还想让我们出人出钱出粮?
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
就冲这一点,诸葛恪就赢不了!
【闲扯】
诸葛恪才华能力还是在线的,但性格以及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他最终走向灭亡。
很多人认为,领导在那个位置,位高权重,想做什么事哪有做不成的?
但现实情况是,领导想做事也是不容易的。
领导也是人,他自己一个是撑不起来局面的,他需要下面的人做事。
但下面的人却是有个自己的小心思和盘算。
当这些盘算和领导想做的事情并不一致的时候,矛盾就有了。
对于领导来说,做事最重要的就是把人给团结好、打造形成共识,然后才是怎么做的问题。
可偏偏有些人觉得,自己是领导,对下面做事,不管三七二一,就是死命往下压,你不干还不行,容不得半点商量。
如此行不行?
行,完全没问题,你是领导嘛,你官最大咋个弄都可以。
但如此,没有成本嘛?没有副作用吗?
你不在乎下面的感受,只是单纯压任务,不管下面利益和死活,人心会如何?生态会如何?
记住,作为领导,人心散了,生态坏了,他也坐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