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聚焦塑料污染。课堂以塑料污染的真实情境为背景,围绕 “如何降低塑料污染” 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探究。各个小组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热烈。
假设与猜想:探寻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李朝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们学习到高分子材料及塑料的形成及性能相关知识,通过与语言人工智能 “豆包” 的对话交流,综合提出了熔融再生和回收化工原料两种塑料垃圾处理工艺。
证据的收集:实验探究塑料特性。学生们设计实验,利用塑料袋等简单实验仪器探究塑料的热塑性,证明了塑料瓶(PET)和塑料袋(PE)为热塑性塑料,结构上为线型结构。
水解实验:剖析塑料的水解过程。学生们设计实验探究 PET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产物,探究PET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产物,并对现象进行解释和描述。
反思与评价:审视探究过程。学生们再次与人工智能对话,询问实际的塑料回收工艺有哪些,通过与人工智能的交流以及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学生们对塑料回收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难闻气味飘出等,这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表达与交流:共同探讨环保方案。同学们共同探讨寻求更环保的塑料处理计划,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塑料循环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塑料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将生态文明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引导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术指导:
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
无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无锡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
供稿 | 李朝
供图 | 何巧兰
编辑 | 徐梦妘
审核 | 韩庆芳
发布 | 许云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