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浙大贫困生旅游遭遇网暴,难道只能默默做二等学生?

时事   2024-11-23 19:20   安徽  

11月23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报:近日,网络反映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受助对象方某晒国内外旅游照,引发广泛关注。学院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经学院研究认为,该生存在《办法》规定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取消其受资助资格。目前,学生本人已经认识到错误,接受处理结果,并做了书面检查。

最近几天,这则关于浙江大学贫困生旅游的消息在网络的海洋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引发了无数人的围观、议论甚至是恶意的网暴。很多人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其进行指摘,然而,在这喧嚣的舆论背后,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贫困生的定义与权益?他们难道就只能被刻板地定义,必须过着节衣缩食、毫无生活乐趣的 “二等学生” 生活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事件的主角方某。他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2021 级本科生,在 2021 - 2022 学年、2023 - 2024 学年、2024 - 2025 学年秋冬学期被认定为资助对象,而 2022 - 2023 学年因经济困难有所缓解未申请资助。从资助认定的流程来看,他的申请材料是符合《浙江大学本科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规定的。这说明在最初的审核环节,他是被判定为符合贫困生资助条件的。那么,一个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生,难道就不能有任何一丝生活的 “奢望” 吗?

贫困生,这个标签往往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沉重的刻板印象。在大众的认知里,贫困生就应该是衣衫褴褛、每日为温饱发愁,只能在图书馆和教室之间两点一线,对外面的世界望而却步。一旦他们有任何超出这种 “想象” 的行为,比如旅游,就会被立刻扣上 “不诚信”“浪费资助金” 的大帽子。可是,我们是否想过,贫困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权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精彩。

方某在今年有多次出行各地的情况,其中旅游 3 次。这一行为被学院认定为存在《办法》规定的不合理消费行为,从而被取消受资助资格。诚然,学校有其资助管理的规定,对于不合理消费进行监管是必要的。但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 “不合理消费”?旅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奢侈的休闲方式,但对于方某来说,也许这是他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是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也许他在旅游过程中,并非是入住豪华酒店,享受高端餐饮,而是选择了经济实惠的青年旅社,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用最节俭的方式去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难道这样的旅游就应该被全盘否定吗?

再看看那些对他进行网暴的人。他们在网络上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仿佛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可是,他们真的了解方某的生活全貌吗?仅仅凭借几张旅游照片,就轻易地对一个年轻人的人品和诚信进行宣判,这是何等的草率与残忍。这些网暴者,很多人可能从未体验过贫困的滋味,他们无法理解一个贫困生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偶尔的 “放纵”。他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方某进行无情的攻击,却从不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也是一种 “恶”。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虽然看似遵循了规定,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资助管理办法对于不合理消费的界定是否过于模糊?仅仅因为旅游就判定为不合理消费,是否缺乏一定的人性化考量?学校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除了经济上的支持,是否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引导?比如,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如何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事情发生后简单地进行处罚。

在社会层面,这件事情也反映出我们对于贫困群体的包容度还远远不够。贫困生在整个社会中只是贫困群体的一个缩影。我们总是倡导公平、平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不自觉地对贫困群体进行歧视和偏见。我们给他们设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生活选择。就像方某,他本可能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学生,在接受资助的情况下努力学习,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一次的事件,可能会给他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甚至影响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方某没有被曝光旅游的事情,他继续默默地接受资助,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么,他的这几次旅游经历是否还会被视为不可饶恕的罪过呢?或者说,如果他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学生,同样的旅游行为,还会遭受如此猛烈的网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就说明,我们在对待贫困生时,存在着严重的双重标准。

贫困生不是二等学生,他们同样拥有追求梦想、享受生活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肆意挥霍资助金,而是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在遵守道德和规定的前提下,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贫困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学校在制定资助政策时,应该更加细化和人性化,充分考虑到贫困生的各种需求和可能出现的情况。社会大众也应该摒弃对贫困生的偏见和歧视,以更加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对于方某来说,他虽然“认识到错误”并接受了处理结果,但这一事件的阴影可能会在他心中久久难以散去。他或许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再去尝试新的事物,生怕再次犯错。而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贫困生们能够在资助的帮助下,茁壮成长,不仅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在人格和心理上也能健康发展。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自信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被贫困的标签束缚住手脚,被舆论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这个事件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方某失去了资助资格,遭受了网暴,心灵受到创伤;网暴者在宣泄愤怒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狭隘与无知;学校在处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质疑。我们应该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我们对待贫困生的态度和方式,让贫困生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公平,让他们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与其他学生一样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无端地贬低为只能过着苦行僧般生活的 “二等学生”。

律新文化
法律与文化,学术与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