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的困惑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坎坷

时事   2024-11-24 21:01   北京  

在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那一抹倔强的身影,秋菊,成为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符号。她带着对公平正义的质朴追求,在乡间小道上艰难前行,为讨个说法而不懈努力。然而,秋菊的经历却深刻地折射出中国法治建设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曲折,以及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碰撞中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与挑战。

秋菊,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面对村长的伤害行为时,她心中所秉持的是一种基于乡土人情和朴素正义感的观念。她认为村长打人就是不对,必须要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她的理解里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所规定的赔偿或者制裁,更多的是一种来自于村社权威或者说道德层面的认错与和解。她从村子里一级一级往上申诉,从村里到乡里,再到县里,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在这个过程中,她面临着诸多传统因素的干扰,比如村社关系的复杂性,村长在村里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周围村民对她这种 “较真” 行为的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热讽。她在传统的人情社会网络中,成为了一个异类,一个为了所谓 “抽象的说法” 而不顾及现实人际关系的 “麻烦制造者”。

从秋菊的初始诉求来看,她所代表的是中国广大基层民众对公平正义最本真的渴望。这种渴望并非是建立在对复杂法律条文的熟知之上,而是基于一种对是非对错的直观判断。然而,当她踏入现代法治的领域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现代法治强调的是程序正义、证据规则以及法律条文的准确适用。在秋菊的官司中,法律程序的繁琐和复杂让她应接不暇。她需要去理解诸如立案条件、举证期限、庭审程序等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法律概念和流程,这对于一个文化程度有限且长期生活在传统乡土社会的妇女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例如,在收集证据方面,她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样的证据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合法地获取和保存证据。她只能凭借自己的本能和对事件的亲身经历去诉说,而这种诉说在法律的框架下,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再者,现代法治所追求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秋菊的故事里也遭遇了尴尬的境地。从法律效果来看,一旦法院依据法律条文做出了判决,那么这个判决就是具有权威性和终局性的。但对于秋菊而言,她所期望的社会效果 —— 村长真诚的道歉和村社关系的和谐修复并没有得到实现。即使她最终胜诉,得到了法律上的赔偿,但她心中的那个 “疙瘩” 却依然存在。她困惑于为什么法律的判决不能让村长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让村子里的人际关系恢复如初。这反映出在某些情况下,现代法治的实施可能会与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冲突。法律在解决具体纠纷时,可能仅仅是从法律条文本身出发,而忽视了案件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

回顾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秋菊这样的困惑无处不在。在法治建设的初期,大量的法律法规被制定和颁布,试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然而,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来自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的重重阻力。一方面,传统的人情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在遇到纠纷时,往往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寻求家族、邻里或者村社中有威望的人进行调解。这种传统的调解方式注重的是情感的沟通、关系的修复以及道德的约束,与现代法治所强调的契约精神和法律权威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在法律的普及和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盲区。广大基层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和无助的境地。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现实中,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者政绩考量,可能会对司法审判施加压力,影响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同时,司法腐败问题也曾一度困扰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个别司法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徇私枉法,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民众像秋菊一样,对司法机关能否真正公正地解决纠纷产生怀疑,进一步加剧了法治建设的艰难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也在逐步走向深入。在解决秋菊式的困惑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例如,在司法改革中,加强了对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以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同时,推行司法公开制度,让司法审判在阳光下进行,增强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在法律普及方面,加大了对基层民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如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让民众逐渐熟悉和掌握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处理法律与传统社会关系方面,也开始倡导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尊重传统调解方式的基础上,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调解方式的优势,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建立了 “一站式” 纠纷解决服务平台,整合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多种功能,为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服务。当民众遇到纠纷时,可以首先选择人民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既考虑到了传统社会关系的维护,又保障了现代法治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秋菊式的困惑。

然而,尽管我们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法治的坎坷之路仍然漫长。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矛盾和法律问题不断涌现,如网络犯罪、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问题日益复杂。这些新问题对现有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司法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还需要与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法治理念和经验,以提升中国法治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秋菊的困惑,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观念冲突、制度困境以及实践难题。但正是这种困惑,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不断地完善和进步。中国法治的道路虽然坎坷,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完善法律体系和纠纷解决机制,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康庄大道,让每一个像秋菊一样的普通民众在法治的阳光下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与力量。

律新文化
法律与文化,学术与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