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关注职校生实习困境:规制剥削现象,守护青春权益

时事   2024-11-18 09:26   北京  

在教育的多元版图中,职业学校本应是为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摇篮,然而,近年来职校学生实习被盘剥的现象却屡屡刺痛公众的神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些年轻的职校学生,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实习岗位,却未曾料到等待他们的是重重的不公与剥削,甚至有一些生命在这黑暗的角落里戛然而止,令人痛心疾首。


一、职校实习被盘剥现象的种种表现

从众多职校生的倾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他们实习期间所遭遇的困境轮廓。首先,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是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许多学生本以为能够在实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却被安排进工厂从事简单、机械且与专业毫无关联的体力劳动。例如,那些渴望在计算机领域一展身手的学生,最终却在流水线上消磨着时光,这无疑是对教育资源和学生青春的巨大浪费。

其次,超长的工作时间是职校生实习的又一沉重枷锁。一天工作 12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还要轮值夜班,这对于成年人来说都难以承受,更何况是身心仍在发育的未成年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疲惫不堪,身体和精神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却极其微薄。每小时仅 9 元、14 元、16 元不等的工资,与正式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有的甚至只是正式工工资的三分之一。更有甚者,学校还在其中吃回扣,进一步压榨学生的劳动成果。

再者,实习期间的生活成本也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高昂的水电费、不断上涨的伙食费,以及不合理的罚款制度,如宿舍卫生不干净被宿管拍照罚款 50 元等,都让学生们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此外,还有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如第一天体检每人交 55 元等,使得学生们的实习生活雪上加霜。

最为严重的是,部分学校将实习与毕业证挂钩,不实习或实习期未满就不给毕业证。这一 “霸王条款” 使得学生们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实习安排,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在剥削的泥沼中艰难挣扎。

二、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剖析

  1. 教育功利化倾向
    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职业学校往往过于注重就业率等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权益和实习的教育本质。为了提高所谓的就业率数据,学校不惜与一些企业勾结,将学生推向被剥削的境地,以换取企业的合作和表面上的就业成果。这种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使得学校背离了育人的初衷,沦为了企业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

  2. 法律监管的漏洞
    我国虽然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对于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工作时间、报酬等关键问题的规定不够细致和严格,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例如,对于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并没有相应的严厉处罚措施;对于超长工作时间和低价报酬,也未能进行有效的约束。另一方面,对于学校和企业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制裁手段,导致法律的威慑力不足,使得一些学校和企业敢于肆意妄为。

  3.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部分企业只看到了职校生这一廉价劳动力群体的可利用价值,而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强迫学生加班、提供恶劣的工作条件、支付过低的报酬等。这些企业缺乏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基本意识,将职校生实习当作一种低成本的用工方式,而不是一种培养未来人才的社会责任行为。

  4. 职校生社会地位与话语权的弱势
    职校生在社会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的声音难以被听到,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代表,他们在面对学校和企业的不合理对待时,往往只能默默忍受或选择极端的方式来抗争。社会对职校生群体的关注度不够,也使得他们在遭受剥削时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舆论援助。

三、规制职校生实习剥削现象的建设性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细化实习相关规定
    进一步明确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要求,规定专业对口的最低比例标准。例如,要求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应至少达到 70% 以上,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和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严格限定职校生的工作时间,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应遵循国际惯例,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每周不超过 40 小时,禁止安排夜班和高强度工作。对于违反工作时间规定的企业,应处以高额罚款,并责令其立即整改。
    (2)明确报酬标准与支付方式
    制定全国统一的职校生实习报酬最低标准,并根据地区经济差异和行业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规定企业应按照不低于正式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如 60%)支付实习生报酬,且报酬应直接发放给学生,学校不得从中克扣。建立实习报酬监督机制,要求企业定期向学校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实习报酬发放情况,对于拖欠或克扣实习报酬的行为,依法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
    (3)强化法律责任与处罚力度
    对于学校和企业在实习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如强迫学生实习、提供虚假实习信息、侵犯学生权益等,应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除了罚款之外,还可以对违规学校采取限制招生、暂停实习安排资格等处罚;对违规企业吊销其实习接收资质,并将其列入不良企业名单,向社会公示,限制其参与政府项目和招投标等活动。

  2. 加强教育部门监管职能
    (1)建立严格的实习审批制度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职业学校实习安排的审批管理,要求学校在安排实习前,必须提交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单位资质审核、实习岗位说明、实习时间安排、报酬待遇等内容。教育部门对实习计划进行严格审核,只有符合法律法规和教育要求的实习计划才能获得批准。对于未经批准擅自安排实习的学校,依法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
    (2)加强实习过程监督
    建立常态化的实习监督机制,教育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校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学生问卷调查、网络举报平台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学校和企业整改,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同时,建立实习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学校和企业将实习相关信息,如实习岗位、工作时间、报酬待遇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投诉处理机制
    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职校生实习投诉热线和在线平台,方便学生和家长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进行投诉。对于收到的投诉,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投诉人。对于投诉较多的学校和企业,应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3.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1)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培训
    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培训活动,特别是针对接收职校生实习的企业。通过培训,让企业了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认识到实习对于职校生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实习管理规范、学生权益保护案例分析、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融合等方面,提高企业对职校生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企业接收职校生实习的表现纳入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实习岗位提供质量、学生权益保障情况、实习教育与培训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定期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社会责任评价优秀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如税收优惠、政府项目优先合作等;对于社会责任评价较差的企业,进行曝光和督促整改,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4. 增强职校生权益保护意识与能力
    (1)开展权益保护教育课程
    职业学校应将职校生实习权益保护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权益保护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实习合同签订注意事项、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维权途径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教育课程,让职校生了解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权益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组织
    鼓励职业学校建立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组织,如实习权益保护协会等。该组织可以由学生自主管理,在实习期间为学生提供权益保护咨询、法律援助、协调沟通等服务。当学生遇到权益侵害问题时,权益保护组织可以代表学生与学校和企业进行协商谈判,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权益保护组织还可以开展权益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群体的权益保护意识。


职校学生实习被盘剥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教育、法律、企业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再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而应深刻反思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规制措施。只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职能、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增强职校生权益保护能力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为职校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实习环境,让他们在实习中真正提升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能够在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健康、茁壮地成长,活出应有的尊严与价值。

延伸阅读:

“女教师被举报出轨”事件 :法律视角的审思

西南政法大学喊话徐枫灿?别蹭了!

律新文化
法律与文化,学术与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