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古代清廉故事 | 许元烧船称钉

企业   2024-11-23 22:13   青海  
宋朝,在官办船厂里,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饱私囊。造船官员苦于钉子已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之任之。当时,许元出任发运判官后,想要革除“虚报用钉数”这一弊端。
一天,许元来到造船工地,令工匠们拖出一艘刚造好的新船,当众点火焚烧,付之一炬。等船烧完了,留下一摊船钉,许元命人从灰烬中捡出船钉,将船钉集中过秤,结果称得这艘官船的铁钉用量,仅为“所破钉十分之一”,也就是用钉数只有申报量的十分之一。
之后,许元依法严惩了弄虚作假者,并依据这次“称钉”所取得的数据,作为今后每艘官船用钉量的参照标准,从而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杜绝了官船制造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许元也由此成为中国“材料定额”的首创者。宋人魏泰著的《东轩笔录》记载了这则许元“烧船称钉”的故事。
宋仁宗康定年间,宋朝与西夏展开了大规模战争,军费激增,东南上供粮食被大量折成钱银绢,投放到西北地区。宋仁宗庆历初年(1041年),东南漕粮的供应出现了问题。“是时京师粟少,而江、淮岁漕不给,三司使惧,大臣以为忧。”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推荐许元出任发运判官,负责征收茶盐等税,向京师运送谷粟等事。许元到任后,采取果断措施,立即调集上千艘船,溯江而上,运粮进京。《宋史·许元传》记载:“悉发濒江州县藏粟,所在留三月食,远近以次相补,引千余艘转漕而西,未几,京师足食。”
当时,在漕运航行途中,好多船散架沉入江中,造成巨大损失。许元怀疑是造船时工匠偷工减料,少用了铁钉,但却没有证据。而船主则自认为钉子已钉入船中,船已沉入江中,无法取出称量,因而面对人们的指责极力狡辩。所以才有了许元“烧船称钉”的故事,从此工匠们再也不敢偷工减料,不久,运粮船源源不断地抵达京城。
许元是北宋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历任国子监博士、三门发运判官、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官等职,后知扬州、越州、泰州等地,官至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许元“为吏强敏,尤能商财利”,“其术长于治财”。北宋年间,发运司的基本功能就是代表中央就近实施对六路财赋的控制和调集,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将东南上供中央的各类财赋,及时、足额、保质保量地调集到京师或指定地点,包括仓储、舟船等漕运事务,茶盐、铸钱等课利之政,还有对相关路分的察举和监督。宋代开始于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调任扬州知州,其间与许元结下很深的交情,两人诗词唱和不断。当时,许元写了“芍药琼花应有恨,维扬新什独无君”的诗句给欧阳修,欧阳修便写下了著名的《答许发运见寄》一诗:“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许元去世后,欧阳修为许元写了一篇墓志铭。欧阳修在墓志铭中还记载有许元的一个故事:许元在任镇东军节度推官、知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县时,正值丹阳大旱。按照规定,当地练湖的湖堤是不能开决的,“盗决湖者,罪比杀人”,但许元为了“借湖水溉民田,不待报,决之”。州守派人责问许元,许元回答说:“便民,罪令可也。”之后丹阳大旱解除,“由是溉民田万余顷,岁乃大丰”。
来源:学习强国

更多精彩

more

温馨提示

微信好看,安全更重要!

请不要生产作业现场阅读微信哦!

投稿邮箱

xbkynews@163.com


西部矿业集团
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布、企业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