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呀,我是糖糖,一个热爱码字的斜杠妈妈。
最近更新的不多,因为前阵子身体方面不是很好。
人到中年,提前感受到了很多焦虑。
夫妻感情,育儿烦恼,生活琐碎。
焦虑反应在身体和心理上,最后的结果是吃上了逍遥丸。
好在经过调整,现在已经好了很多。
2.
人在焦虑的时候内心是特别无助的,看待事情的眼光也会变得特别悲观。
如果能自己拉自己起来最好,自己做不到的时候能有别人拉一把也行。
年纪大了以后才发现,亲情越来越比自己想象的重要。
小时候在外求学,时常个把星期甚至几个月回一次家,但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迸发对家的特别思念。
那时候,我奶总喜欢隔着电话问我一句,大孙女,想不想家呀?
我只会笑着回答她:习惯了。
因为从小离家,身边朋友,同龄人环绕,即便有时会有一些不平和的小情绪,但那也不是家人所能共情的范围。
甚至刚成年乃至成年以后的好几年,内心所想的都是要逃离原生家庭。仿佛只有离原生家庭越远,才能与自己想要的幸福更近。
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发现,这些想法悄然之间就变了。
最近,我常常因为遭遇一些小事,而非常思念在远方的家人。
尤其是身体和心理备受煎熬的时刻。
我频繁地给爸妈打视频,看奶奶,姥姥,通过他们的笑脸和声音,以此宽慰自己想家的心情。
我妈的一条朋友圈,我时常会点进去看看。
视频很简单,就是舅舅舅妈,姨姨夫还有妹妹们在聚餐。
就是这种简单的家人团聚,亲情和睦的氛围,对于我这种远嫁的女儿来讲,都是非常困难的。
明明才三十岁,回想起十八岁,却觉得已经可以称之为小时候。
那时候流行一首歌,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
十八岁的时候,觉得能唱到心里。
现在回想起来,十八岁的孤单和不安,就真的仅仅只是孤单和不安。
而成年人的孤单和不安,背后却远远夹杂着更多的血泪和了悟。
大学毕业后彻底离家,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立足。
因为工作性质,我没有一个长久相处的同事,遑论朋友。
学生时代的朋友,也早已因为不在同一个城市,空间距离遥远,生活节奏不同,而渐渐鲜少联系。
人确实是越长大越孤单的。
所以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越来越想念家人。
因为只有家人,可以随时联系而不必担心突兀。只有那层粘筋连骨的血脉关系,可以透过遥远的空间、时间,给脆弱的内心一个疗愈、喘息的机会。
3.
弟弟正值考研,前几天做了个小手术。
我时常给他发一些垃圾话,吃了吗,吃了什么,怎么样。某音分享给他搞笑视频,他说不能看,笑了刀口疼。
可也来不及撤回,我又发他美食视频,说等他考完研带他饱餐一顿。
我是没有要二胎打算的,但某些时候,又觉得人已经如此孤单,有个兄弟姐妹也挺好。
养了孩子以后,越发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这也是人成长的证明。
我们回不去无忧无虑的小时候,所以才总渴望用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时光,去治愈长大后千疮百孔的自己。
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孩子,没有人能陪我们度过一生。
他们只是在我们人生某一阶段占比不同,最终都会渐行渐远。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
所以,我在内心里千百次告诉自己,只有自己坚强起来,万物才会向阳而生。
4.
前些天,我和小奶盖一起生病。
小奶盖历时四天好了起来,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
而我迟迟不好,总陷在对自己还会生病的担忧里。
平静下来又觉得没有必要,大人为什么不能像小孩子一样没心没肺呢?
只要抛开过度的忧愁,无谓的担心,不放大困难和挫折,能高兴一刻是一刻,是不是,就不会被疲于奔命的生活为难?
前段时间身体不好,对养的薄荷疏于照料。
原本高高绿绿的枝杈,一夕之间全部枯萎了。
我对着它说尽好话,重新换土浇水,它依然没有重新恢复生机。
后来不抱什么希望了,只觉得大冬天里把它扔去外面怪残忍,就一直放在那里。
没想到,几天过去,它竟然从底部重新发出新芽。
上面的枯枝没有任何改变,但它的根却在新的土壤和水分里重新焕发了生命。
这让我很是惊奇,惊讶,惊喜。
小小植物尚且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何况我们人呢?
病总会好起来,悲伤的心态也总会被治愈。
活着已经很好,能开心地活着更好。
5.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希望面对生活疲于奔命的我们,都能在某个时刻,想开,看开,重新做回那个脸上挂满无忧无虑的小孩。
晚安,
下次见!
-End-
作者简介:秦半糖,左手带娃,右手码字,用温暖的笔触,记录带娃路上的酸甜苦辣以及搞钱日常。欢迎你来,我们一起品人间烟火,爱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