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史不是简单地关注“小事件”或“个体历史”,其核心在于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揭示宏观问题。微观史学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一个特定的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这些事件如何反映更大的历史背景?
·个体如何在社会、文化、权力结构中行事并产生影响?
微观史的本质在于:具体性、深度与关联性。它从细致的个案出发,不断寻找这些个案背后的复杂历史脉络,既关注个体,也关注社会的整体性。
微观史的研究特点
1)以小见大
微观史并非仅为展示个案的独特性,而是通过对个案的深入挖掘,探索更普遍的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例如:
对一个宗族内部冲突的研究可能揭示整个社会的权力和道德结构。
一个法律案件可能反映某一时期的法律制度、文化心态与社会秩序。
2)重视个体经验
与传统历史学强调宏观叙述(国家、帝国、战争等)不同,微观史关注普通人的历史。它试图呈现“被历史遗忘的声音”,如农民、女性、工匠、边缘群体等,通过个体经验的深描,揭示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注重细节与情境
微观史学家常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入手,深度挖掘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例如,在《王氏之死》中,通过对案件卷宗的解读,史景迁剖析了明代乡村社会中法律、宗族与女性的关系。细节不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也成为分析宏观问题的重要工具。
4)跨学科视角
微观史汲取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在人类学“深描”(Clifford Geertz)方法的影响下,微观史强调研究个案的语境与意义,从文化符号、日常实践、权力关系等多方面分析历史现象。
5)关注历史的偶然性
微观史关注历史过程中未必线性的、偶然的、甚至反常的因素。个案中的独特性可以帮助揭示更为复杂的历史发展逻辑。
刘永华:《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于19世纪徽州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细致解读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作者力图有机结合整体史分析、微观史诠释及民族志方法,近距离观察国际贸易、王朝制度、区域社会及个人决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乡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民众的历史际遇及19世纪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作者简介:
刘永华,厦门大学学士、硕士,麦吉尔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与民间历史文献研究,出版专著《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及评论集《时间与主义》等。
卜永坚:《妇人杨氏之“复活”:十八世纪中国的法律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篇幅不大,通过一件司法案件再现了清代中期普通人在宏大的国家、严密的制度下如何生存。作者在僵化的史料背后,试图重新塑造逝去的历史中的人物的生命。通过具体的描述,使我们真正进入一直靠抽象的概念理解的乡村世界,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现实中。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司法制度的优越:理性官僚组织之严密、文书系统、审讯程序、破案限期、法医制度等等。但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刑讯始终是司法制度内的“标配”之一;法医地位极低,其专业意见被官员随心所欲地利用或扭曲。比较十八世纪中西方的司法制度,之所以中国在十八世纪没有像欧洲一样放弃刑讯制度是因为传统中国的案件审判需以招供作为结案的标志,而当时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出现、欧洲大陆证据法的应用则促使了刑讯的废除。
作者简介:
卜永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明清社会经济史。曾出版《游戏官场——升官图与中国官制文化》,翻译《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主编《婺源的宗族、经济与民俗》(合编)、《科场·八股·世变——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群体研究》(合编)、《廖恩焘词笺注》(合编)等。
[美]史景迁,张祝馨译:《王氏之死》,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于19世纪徽州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细致解读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作者力图有机结合整体史分析、微观史诠释及民族志方法,近距离观察国际贸易、王朝制度、区域社会及个人决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乡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民众的历史际遇及19世纪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年8月11日—2021年12月26日),又名乔纳森·斯宾塞,历史学者,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以研究明清史见长。曾任2004一2005年度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在西方汉学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史景迁师从于著名的汉学家芮沃寿和芮玛丽夫妇以及《清代名人传》的作者房兆楹,并因其研究成果而得到老一辈学者如费正清等人的高度赞誉,在同辈学者当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人将其与哈佛大学的孔飞力、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魏克曼并称为“三杰” 。史景迁十分擅长于人物研究,人物研究可是说是史氏研究的一大亮点,在其笔下涉及的人物数量很多,层次也很丰富 。一生致力于中国研究的美国汉学家。史氏对中国的研究从晚明一直延伸到了当代,清史研究是其研究的起点和重点。
[英]沈艾娣,赵妍杰译:《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作者简介:
沈艾娣,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牛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著有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China: Inventing the Nation,及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等。
来源:历史学书讯指南